钟南山: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有国界
来源: | 作者: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我们知道,钟南山一家三代为医,父亲钟世藩是著名的儿科专家,儿子钟惟德是泌尿外科专家。其实,钟南山的母亲廖月琴也是医学专业毕业。廖月琴跟钟世藩都是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廖月琴学的是高级护理。廖家是厦门鼓浪屿的名门,林语堂的夫人廖翠凤就是出自这个家族,算起来,廖翠凤跟廖月琴的父亲是堂兄妹。
  钟惟德曾经专门问自己的姑姑钟黔君,爷爷为什么选择了从医。钟黔君想了想,告诉自己的侄儿,爷爷小时候父母双亡,跟着叔叔长大,深知生活不易,后来国家遭难,看到那么多的人背井离乡、颠沛流离,于是他选择了治病救人。后来,他把自己的一生交给了儿科医学。钟惟德告诉我,钟世藩过世前的要求,是回到儿科病房里,而且明确说不要做任何抢救。于是,钟世藩在自己工作过的儿科病房里,走完了最后的日子。
  钟世藩平日里很严肃,但也热爱学习、多才多艺,他懂英语、德语和俄语,还会拉小提琴,喜欢听音乐。1937年冬,钟世藩举家迁到贵阳,周末经常陪被软禁的少帅张学良下象棋。
  钟世藩行医,留给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从不滥用药物。因为身体的康复有自己的一个过程,很多时候多休息、多喝水,自然就会好起来。所以,他对自己的孙辈就很少用药,尤其反对打点滴。曾经有一回,钟世藩给人只开了一分钱的药,结果被病人家属骂,他依然不为所动,说一分钱的药就够了。
  钟世藩话不多,但是每次都在关键的时刻影响到钟南山,他的话总是恰如其分。
  钟南山小时候跟大多数孩子一样淘,甚至更淘。有一次,他撑着一把伞,想象着能够像会飞的英雄侠客一样,从高处慢慢降下,甭提有多潇洒了,结果他从窗户刚迈出去,就重重地跌落在地上,好在只是摔了一下。
  侠客梦是做不成了,但这并未妨碍他后来成为英雄。
  今天孩子的学习让天下的父母操心受累。其实钟南山小时候的学习,同样没少让父母操心。在贵阳的时候,钟世藩忙完工作,就辅导钟南山的功课,严肃而少语的父亲坐在旁边,让钟南山很难受,一有机会他就偷偷溜走。直到回广州上了高中,父亲拍着他的肩膀,跟他说了一番话:“一个人要能够给世界留下点什么,才算没有白活。”这一句话,如果在以前,钟南山听完可能跟很多孩子一样,左耳进右耳出,但是这时的他已经懂事了,而且父亲的身教,远远大于言传。这一句话,从此就印在了钟南山的心里。
  世事沧桑。上世纪六十年代,钟南山从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毕业,1971年回到广州。其实,当时他一心想留在北京。回到广州,家人团聚,70岁的父亲难得的高兴。
  当天晚上,父子之间的一席话,揭开了钟南山的医学生涯序幕:
  “南山,你今年多大了?”
  “35了。”
  “哦,都35岁了,真可怕……”
  话虽不多,语重心长。一下子击中了钟南山的心:已过而立之年的自己,却还一事无成。
  从此,他如饥似渴地抓住一切机会钻研。功夫不负苦心人,很快他就成为骨干,得到大家认可。所以,钟南山总说,他的医学事业真正是从35岁开始的。
  1979年,包括钟南山在内的16人被选派到英国深造两年,钟南山担任组长。
  怀着热切的心,来到英国,等待他们的却是冰冷无情:英国专家没有认为他们是来学习的,只是走马观花的参观者。再往深里说,英国专家认为钟南山一行根本不懂医学。
  兜头而来的傲慢与偏见,让钟南山猝不及防……
  要想改变别人对你的看法,只有靠自己的行动。
  只要不放弃,总会有机会:有一次,英国的导师弗里兰教授试探地问钟南山能不能讲一讲中国的医疗。钟南山二话没说,满口答应。
  答应是痛快的,过程是痛苦的。
  钟南山心里想着,一定要把中国医学的优势和实际情况告诉英国人。他认认真真准备了8000字的英语讲稿,其实他的外语并不好。他采用了最笨的办法,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把这篇讲稿硬生生全部背诵下来!这一年,他44岁。
  他讲了中国的传统医学,讲了自己在中医西医相结合方面的诊断经验……
  迎接他的,则是热烈的掌声。
  接下来的事情,让英国人又一次叹服:钟南山修好了英国专家认为已经报废的纤维支气管镜仪器,至少为他们节省了3000英镑。
  更让英国同行震惊的还在后面。
  为了验证一氧化碳对人体血红蛋白氧解离曲线的影响,钟南山拿自己的身体做实验:一边吸入含有一氧化碳的空气,一边抽血检验。他所吸入的一氧化碳量,等于连续抽了50至60支香烟,同时抽了800毫升血。从来没有人敢拿自己身体做这样的实验。
  冒着生命危险的结果就是:在全英麻醉学术研究会议上,钟南山的实验报告被放到了大会发言的第一个位置,他纠正了英国皇家权威的实验结果,获得了与会专家的一致认可。这篇报告,后来全文发表在《英国麻醉学杂志》。
  作为导师,弗里兰教授从刚开始认为钟南山不过是来走马观花的,到后来这样评价他:“在我的学术生涯中,曾经与许多国家的学者合作过,但我坦率地说,从未遇见过一位学者,像钟医生这样勤奋,合作得这样好、这样有成效。”
  当时已经45岁的钟南山,万千感慨一齐涌上心头:“我到底还是能够做一点事情给他们看看的。”
  英国同行确实看到了,他们更看到了钟南山的能力,所以希望他能留在英国工作。这在1981年,是令多少人做梦都求不到的机会,但是钟南山毅然决然地回到了祖国,因为那里有他的老父亲、妻儿,还有以后更多要他送医送药的同胞。
  多年后,学生们问起这件事,钟南山很平静地说:“有一天,你们也会走向世界,但是请你们记住: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有国界。”
收藏
0
有帮助
0
没帮助
0
相关阅读
中国农民网 2002-2025 © 版权所有 / 监督电话:010-84629985 / 投稿邮箱:cnfarmer@yeah.net
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2006 备案号:冀ICP备14003373号-3 / 冀公网安备 130730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