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人大会堂的“养牛女状元”—刘琴
来源: | 作者:中国农网

她是个“70后”,通过养牛闯出一片天,被誉为“养牛女状元”;

她是个少数民族,乐观、朴实、干练,是村里的致富带头人;

她是全国人大代表,走进人民大会堂,为农民代言;

……

她叫刘琴,是安徽省淮南市潘集区古沟回族乡太平村村民、养牛大户。看似普通的身份,其背后的创富故事,却让人肃然起敬。

刘琴近照

刘琴在喂牛

刘琴的养牛场

不甘贫穷去创业

“我就想把日子过好,在家把老人孩子伺候好之后就养牛。”刘琴说。

1995年,刘琴结婚。因为爱人兄弟多,父母负担重,所以婚后两月公婆就和刘琴夫妇分家了。“作为老人心里都是这样想的,孩子们都成家了,老人一辈子的事情才算完成,我能理解。”刘琴说。

上世纪90年代,分家后的刘琴两口子,除了二亩地,再也没有其他收入来源,生活拮据。孩子的到来,尽管为这个家庭增添了欢乐,但夫妻俩骤然感到“压力山大”。刘琴说:“真的太困难了,连孩子的奶粉钱都成了问题。”

“90年代进城打工是一条出路,也是普遍现象。我舍不得幼小的孩子和年迈的父母,一走就要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实在放心不下。”刘琴说。

刘琴没有选择和多数农村妇女一样外出打工。她说:“不出家门,要想过上好日子,光靠这二亩地是远远不行的。我爱人在黄牛交易市场做点小生意也挣不了多少钱,长时间下去,这也不是个法子。”

刘琴回忆,记得有一次她爱人在黄牛交易市场帮人把购买好的牛牵回去宰杀,步行很远才挣了35元。为了能省钱也舍不得坐车,很晚才回到家,非常辛苦。

一时间刘琴有了大胆的想法,决定自己创业,养殖肉牛。她说这样既能增加经济收入,又能照顾家庭,总比把孩子留在家里打工强。

和爱人商量后,刘琴第一时间把这个想法告诉公婆。公公对刘琴说:“你这么年轻,以前又没有养过牛,家里本来就没有钱,万一养不好赔了怎么办?”刘琴表明心迹说,农村人本来就不富裕,年轻人再不去想点别的挣钱门路,还像以前那样妇女只围着孩子、老公、灶台转,日子只能越过越穷。

因为没经济来源,婚后几年了,刘琴手里也没攒到钱。2000年,她从娘家借钱买了两头牛,创业之路就此开启。

由于刘琴勤快能干,每天除了照顾老人孩子外,就一心扑在养牛上,割草、放牛、打扫牛舍,从早到晚忙个不停。在她的精心喂养下之下,肉牛长势喜人。

几年之后,她的两头牛发展到20头,一年净赚12万元。刘琴尝到了养牛的甜头,从此养牛致富的信念在她心里扎下了根。“公婆也不反对了。”刘琴笑着说。

带领姐妹抱团发展

刘琴第一步的发展还算成功,这些年养牛,不仅给她增加了信心,也让她看到了希望。公婆看在眼里喜在心中,每天也乐意来帮忙。村里人也都竖起了大拇指,看到刘琴养牛一年不少挣钱,邻里姐妹开始心动,想跟着她一起养牛致富。刘琴心想,村里人都富起来才好呢,咱妇女也不能拖后腿。

打定主意,刘琴从亲戚家筹集一些资金,建成了潘集区古沟刘琴养殖场。

养牛的活又脏又累,特别是夏天牛舍味道难闻。即使这样,刘琴也是自己动手清理牛粪,春夏秋冬从未间断。由于牛场每天保持干净整洁,她养的肉牛也很少发生疾病,每到出栏时收入也让她喜上眉梢。每年增加肉牛头数,到2012年时出栏量已达200多头,这势头更加坚定了她养殖的信心。

此时的刘琴,下定决心把养牛当作一份事业来做。她开始参加各种养殖培训班,购买养殖书籍,在培训班里与同行交流养殖技术,不断汲取新知识。

经过长期的学习积累,刘琴的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她说:“通过学习,我发现大型养殖场老板的想法和咱都不一样。我们要从传统养殖观念中走出来,要学会科学喂养,才能有更大的利润空间。”

结合实际情况,刘琴总结出了自己“养牛宝典”。

首先,在建牛舍时要考虑到牛的生长环境。要确保牛舍能够冬暖夏凉,尤其是在冬天要保证牛舍室内不能过冷。另外要及时清理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粪便,做到及时通风换气,这样才能有利于牛的生长。

其次,品种的选择要有讲究。杂交时,最好选用纯种的公牛,不要用已经是杂交的牛做种牛。只有品种改良了,才能使牛的质量越来越好,那么所养出来牛的肉质自然也好,根本不愁销路。

第三,要做好科学喂养。不仅要保证牛能够吃饱,还要吸收足够的营养,享受舒适的生长环境,这样养出来的牛才能确保牛肉上乘的品质。

第四,要做好疾病预防。不仅要保持牛舍干净卫生,还要及时打防预针,减少疾病的发生率。每天要观察牛的动态,做到勤观察、早发现、早治疗。

第五,可以进行适当的放养。牛群最活跃的时候一般是夏天,也是草儿生长最茂盛的时期,这时要是把牛群放出来,多活动活动。

刘琴坦言,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养殖优惠政策,尤其是当地妇联和农业农村部门组织的养殖培训班,让她受益匪浅,不仅学到了很多专业知识,还接触到了一些专家,对她养牛帮助很大。

十多年来,刘琴的养牛事业做得风生水起。她笑着说,现在养牛更有底气了。国家有好政策,咱有资金,还怕不能发展致富?

目前,刘琴的牛场已扩建到十多亩地,每年出栏量达400多头,到年底纯利润可达几十万元。在村民眼里,刘琴不仅能干,还是个热心肠。在她的带领下,现在古沟乡上规模的养殖公司有四家,养殖都在一百头以上,村里几十头的养牛户有二三十家,养殖十来头牛的更多,大多都是留守妇女在养。

刘琴还鼓励贫困户到她的牛场工作。有能力的贫困户可以买牛,自己养,她免费提供技术,帮助销售。要是因为身体不便,她还会亲自送饲料上门。目前,刘琴已带动周边村民及100多户贫困户脱贫致富。

“姐妹们乐意跟我学养牛是件好事,我知道穷日子的滋味,难熬!新时代了,我们要有新理念新思想,要让妇女成为真正的半边天。”刘琴说。

热心助人为民代言

刘琴结婚至今已有20多年,孝敬公婆,和其他妯娌也从未有过矛盾。他们家是村里出了名的团结和睦大家庭。村里无论谁有困难,她总是热心帮忙。

现在刘琴又多了一个身份——“热心的调解员”。谁家有矛盾或是邻里之间发生不愉快,她都会主动上门调节,直到矛盾纠纷化解,她才肯放心离开。

2011年的一个冬天,村里有一个叫杨冠盛的老人,夜里突发疾病,儿子不在家。刘琴接到电话后,不畏严寒,连夜和爱人把老人送到医院,及时抢救治疗,得以挽救生命。刘琴爱人在医院照顾老人,直到老人儿子回来,爱人方才回家。

村民顾成杰从年轻时就常年在外打工,2013年回村后没有住房。刘琴知道后,毫不犹豫把自家老宅三间平房、一个庭院,无偿给老人居住。她还主动给老人送去了粮食、蔬菜和一些日常生活用品。刘琴又给老人找了事做,帮他搞养殖,有个收入来源。接长不短,刘琴也会抽空去登门看望,嘘寒问暖。

邻家的孩子夜里若是发烧,只要刘琴知道,就会陪孩子的母亲一起到医院给孩子看病治疗,邻里都夸她是热心肠。她总是笑呵呵地说,乐于助人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何况留守老人、妇女,他们都不容易,需要相互帮助。

多年来,刘琴的付出得到了认可,也收获了诸多荣誉:2012年当选淮南市第十五届届人大代表、2013年当选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等。“无论怎样,我还是太平村的那个养牛人,还要继续带领大家致富奔小康。”刘琴笑着说。

为了更好地为民服务,刘琴不断地往基层学校、卫生院、群众家中跑,了解群众的所需所盼,针对少数民族地区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美丽乡村建设、打击拐卖儿童等主题提出了建议,尽到了“养牛代表”为农代言的本分。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刘琴提出了关注农村学前教育、农村医疗、秸秆焚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多条建议,引起了共鸣和热议。

谈到未来的发展,刘琴坚定地说:“在养牛事业上,我要继续扩大规模,成立养牛合作社,农户可以入股分红,力争带动更多人养牛致富。还希望国家在农村养殖方面能有更多的政策倾斜。譬如,用地、审批等等,可以因地制宜,科学养牛,尽快增加农民收人。同时我还要努力学习,加强调研,倾听民声,更好地履职尽责、为农民代言。”

收藏
0
有帮助
0
没帮助
0
相关阅读
中国农民网 2002-2024 © 版权所有 / 监督电话:010-84629985 / 投稿邮箱:cnfarmer@yeah.net
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2006 备案号:冀ICP备14003373号-3 / 冀公网安备 130730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