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遂宁龙凤镇:“4+1”解决乡村基层治理难题
来源: | 作者:中国农网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一直以来,“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是基层治理难题的写照。如何巧用这根“针”,串起千条“线”,考量着制度设计者的智慧。四川省遂宁市船山区龙凤镇党委、政府亮出基层治理工作的“特色招”,用“龙凤特色”探索建立了“4+1”基层治理体系——以倡导文明新风尚为主要内容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以学习、评理、说事为主题的“红堂屋”自治模式,以“村长+警长+司法所长”为调解核心的“三长制”法治模式,以服务群众生产生活为发展核心的“工匠家”服务模式+以整治群众不满意的事和身边微腐败纪检兜底模式。

“双代办”,引领文明新风尚

陈建既是龙凤镇棕树村村主任,又是村上的“致富带头人”。新冠疫情发生后,他第一时间投入疫情防控战斗中,从防控布点到为村民事代办、物代购(“双代办”制度),每天他挥汗如雨。他为村民建立“双代办”微信群,村民只要需要什么在群里一声吼,大到代买油盐米肉小到代购女性生活用品,他活脱脱一个棕树村“代办员”。

棕树村村民唐某某从浙江打工回来时途经武汉,回来12天后的一个晚上突然发烧,被陈建等村干部送往船山区人民医院诊治,被诊断为疑似新冠病例(后经过医治观察解除了疑似),于是唐某某和妻舅住宿所在的复桥场镇二栋楼全部被封闭。封闭后的住宿楼“双代办”就被派上了用场,当有女性村民来例假需要卫生巾时,陈建作为一个男人又跑上跑下为女性村民去超市购买卫生巾。疫情期间,他没有回过一次家,即使因工作从家门口路过都没有走进去看下,饿了就和其他村干部一起吃盒饭,累了一起睡集中隔离点。他至今记不起自己为村民代购了多少数量的生活物质,代办了多少件事。

疫情期间,龙凤镇“双代办”为群众代买20余万元物资,代办各类事项1400余件。

先行先试,积极探索。龙凤镇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亮点不只一个“双代办”制,而是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至哪里。

为做好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龙凤镇推出“1566工作法”——一个组织体系、五项服务、六支队伍、六项机制。

“1566工作法”,让龙凤镇的文明新风吹进百姓心田,实践所先后在棕树村、大白塔村成立了文明实践站,在龙凤古镇部分商铺设置了实践点。同时组建红堂屋召集人、志愿服务队等六支工作队伍,下属党员先锋志愿服务队、理论宣讲志愿服务队等16支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

和时代韵脚,倡文明新风。龙凤镇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力量,借助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载体,截止目前已开展“我为文明出份力”、疫情期间“三个关心”等各式各样面向群众的新时代文明志愿实践活动73场,服务群众5000人。他们聚焦基层所思所想所盼,精准对接群众需求,从具体事情入手,既解决实际问题又解决思想问题,既真心服务群众又教育引导群众,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使文明实践活动真正树立了品牌、赢得了口碑、聚起了人气。

“下一步,我们要让更多党的声音飞入寻常百姓家,更多凡人善举进入公众视野,更多最美事迹得以传播,精神力量接续传递,民心民风向善向好……”9月3日,龙凤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罗中金表示。

“红堂屋”+“三长制”的“涟漪效应”

“要为百姓干点啥,先问百姓需要啥?”9月4日,龙凤镇司法所所长许密总结下沉基层的工作感悟。

许所长带有“泥土味”的话语背后是龙凤镇创新“红堂屋工作法”,以及开设“三长制”带来的“涟漪效应”。“过去靠面子、靠情谊来开展工作,现在用方法来推动工作。”龙凤镇党委用“红堂屋工作法”这根“绣花针”穿起了治理“这根线”。

“村民以前有问题得到镇里去反映,有时候一趟两趟的还解决不了;现在我们党员干部经常深入基层一线,主动到村里去,组织群众学习、评理、说事。运用‘红堂屋工作法’当场就能给出解决办法。”9月7日,龙凤镇党委书记丁洋介绍。

丁洋认为,“红堂屋工作法”就是“一线工作法”,核心就是要让干部敢于到一线去,直面问题,直面矛盾纠纷,现场解决,解决为民服务“最后一米”。而“红堂屋工作法”展现的是一种实干状态,就是要激励引导龙凤镇各级干部在基层治理工作中挑重担、当先锋。

通港大道位于龙凤镇境内,是遂宁港连接高新区船山园区、高新区直管区、蓬溪县金桥新区和城区西山路南延线的主通道,是省市重点工程项目。在征地拆迁过程中,龙凤镇白鹤社区六社部分村民思想想不通处处阻碍施工,社区挂片领导副镇长陈晓林带领社区书记杨军一行人采用“专班制”深入一线调解处理,打通了服务群众“最后一米”。副镇长陈晓林、社区书记杨军亲临施工现场,按照“红堂屋工作法”,学习、评理、说事的要求,以原社区主任杨世美为召集人在村多次组织阻工群众学习征地拆迁政策和规划,组织老党员对阻工事件进行评判到底对不对,再由园区相关征拆干部讲解未来的发展愿景,最终打开了老百姓心结,停止了相关阻碍施工行为,确保了通港大道项目修建顺利有序进行。

其实,“红堂屋工作法”蕴含的是一种为民情怀。在龙凤镇,为了更好地察民意,解民困,“三长制”应运而生。“三长制”(村长+警长+司法所长)是共同处理矛盾纠纷,参与调解化解工作的一个工作机制,其中司法所长的侧重普法、以法讲理,村长侧重讲情、以情论事,派出所长侧重执法、依法告诫。这个工作机制实现了矛盾纠纷化解由链条式向扁平化转变之路。9月7日,据龙凤镇宣统委员吴文杰介绍:“通过实施‘红堂屋+三长制’后,今年1至8月,龙凤镇“三长制”共调解群众纷纷12件,群众的收获感、安全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去年4月,龙凤镇‘红堂屋’开始试点打造,选择带有问题、矛盾纠纷多的,群众相对集中的村社,并随机选择党员、村民的堂屋开展‘红堂屋工作法’,将基层矛盾化解在基层。”龙凤镇党委书记丁洋说。

“小站点”实现“大服务”

龙凤镇位于遂宁高新区船山园区起步区,在建重点工程项目多,为有效管理外来务工党员,龙凤镇设立了“工匠家”农民工党群服务站。职责所在、使命所驱、情感所系,作为农民工的“娘家”人,关心关爱好他们的生产生活,是龙凤镇党委、政府深切的牵挂。

疫情发生前,龙凤镇党委在G93高速公路(龙凤)出口项目部成立了“工匠家”农民工党群服务站,实行“党委指导+企业管理”模式,送去书籍50余册,让流动党员经常性接受组织教育和管理,感受组织关怀,让外出党员有家的感觉。

“希望大家常回家看看、多回家走走。”今年7月26日,龙凤镇党委书记丁洋出席该镇驻西藏片区“工匠家”农民工党群服务站挂牌仪式暨农民工座谈会时,与农民工朋友畅叙乡情,一番话打动了不少参会代表。

“工匠家”农民工党群服务站虽小,却像一只无形的手温暖着农民工。在新春佳节、六一儿童节这些重要节日,龙凤镇党委副书记陈巧云带领镇妇联主席胡蓉、团委书记赵一兰一行人经常深入龙凤镇大白塔村、复兴社区关爱农民工的留守儿童。

“龙凤镇‘工匠家’农民工党群服务站的成立,也标志着龙凤镇农民工党建工作向着以‘本地发展+走出去’相结合的目标迈出了坚实的一步。”9月8日,遂宁市船山区总工会相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高度评价了龙凤镇“工匠家”农民工党群服务站的做法。

治理底气看“纪检兜底”

基层治理底气到底足不足?就看纪检兜底工作如何“扎场子”;基层治理到底好不好?就看群众是哭还是笑。

今年8月6日,龙凤镇纪委副书记陈荟竹对白鹤社区总支部委员会委员候选人杨军等6名同志进行严肃换届纪律警示教育,并现场签订承诺书。基于此,龙凤镇纪检兜底工作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模式,即开展警示教育,惩治群众身边微腐败。

“原来是‘要我做’,现在是‘我要做’,村民们在努力干好自己事的同时,还主动帮助他人、服务集体。”龙凤镇永石桥村支部书记罗登京笑着说。

从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到“工匠家”农民工党群服务站,从“红堂屋三长制”“纪检兜底”,再到村民们的主动意识越来越强,自主程度越来越高。“当家人”丁洋欣喜地看到,经过治理“手术”后的龙凤镇现在是一片风清气正,全镇自治、德治、法治的基层治理模式已初有小成,基本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同时,三治融合实现了龙凤镇涵养人格美德、净化文明乡风、建设美丽乡村的多重目标。

收藏
0
有帮助
0
没帮助
0
相关阅读
中国农民网 2002-2024 © 版权所有 / 监督电话:010-84629985 / 投稿邮箱:cnfarmer@yeah.net
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2006 备案号:冀ICP备14003373号-3 / 冀公网安备 130730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