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在青海,一大片牧草地上的梦想
“从祖辈到现在,我们都有一个绿洲梦。”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郭勒木德镇拖拉海村党支部书记海峰说。
八月中旬,正赶上了立秋,趁着几场初秋的细雨,高原的绿还未褪色,染遍了昆仑山下的戈壁荒滩。从格尔木市郭勒木德镇出发,驱车七十多公里,经过了一条曲折颠簸的沙路后,一片沙地绿洲映入眼帘,这正是我们跟随着海峰来寻找的“绿洲梦”。
海峰黝黑,结实的中等个,一双浓眉大眼显得很有精神。不善言谈,举止憨厚的他,眉宇间闪烁着一种坚毅和果敢,他迅速地登上了一个小山丘,向远处眺望,咧嘴一笑,他指着远处说:“就是那里,有几棵新疆柳和杨树的地方,下面就是我们种的牧草。”
原来,海峰梦中的绿洲就是草场上的牧草种植。沿着他手指的方向,我们穿过了稀疏的灌丛,向着那片绿地走去。海峰摘了几颗野生的白刺递到了我们手中,笑着说:“上世纪八十年代,老人们就在这里种地,青稞和麦子养活了我们几代人,到了九十年代末,又种了点草,这里的土质好,种什么活什么,我们从小就知道要保护好这片草场。”
拖拉海村位于格尔木市以西五十公里处,东边与清水河村接壤,西边与乌图美仁乡毗连,南到西大滩以东至黑刺沟以西,北与东台为邻,全村共有43户149人。该村拥有可利用草场13万公顷(195万亩),海峰带着我们来的这片草场,位于拖拉海河上游。一条从昆仑山上流下的河道,不仅滋养了这片草原,更为海峰他们带来了新生活的希望。
“这里水源和光照充足,地势平坦,很适合种植牧草,今年我们投入了5万元的村集体资金,用于修路、改水渠和买种子,先试种了10亩牧草,种的是小麦和燕麦,这长势比我们想象中要好很多,等牧草长好了后,我们和小岛村合作,将牧草进行精细化加工,然后再往外销售。”海峰站在地里,小麦和燕麦已经长到了他大腿的高度。
谈起这种植的过程时,海峰露出一个不好意思的笑容,嘴巴动了几下后,说了一句:“多亏镇上帮我们取到了经。”一旁的郭勒木德镇副镇长麦日根接过了话,“拖拉海村是个牧业村,村上的人都是靠放牧为生,没几个人懂得种植,我们就找了农业村的人过来帮忙种植,这才没有闹出个大笑话。”
听到“笑话”二字后,海峰用手肘推了一下副镇长麦日根,说:“我们以前以为种子要播种的深一些才好,谁知道请来的人却播种的很浅,后来经过一番学习和摸索后,才明白这里面的学问也大着呢。”
攻克了种植问题后,借助这先天的优势,格尔木市第一个以村集体经济为名义的牧业村牧草种植基地项目拉开了序幕。
今年五月,郭勒木德镇正式将拖拉海村牧草种植项目方案推荐到格尔木市民族和宗教事务局,经过了筛选、上报和审核流程后,正式确定了总投资250万元的扶持项目。
“每年我们都有少数民族发展资金来扶持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我们先向各乡镇发函,然后由乡镇推荐适合少数民族村寨产业扶持的项目,拖拉海村的牧草基地项目也是市上乡村振兴总计划里的一部分,我们前期通过细致的勘察后,才敲定了最后的方案,项目建成后收益资金用于壮大村集体经济。”格尔木市委统战部副部长、民宗局副局长韩东辉说。
通过一番交谈后,我们了解到该项目的主要建设内容为:13.33公顷(200亩)种植饲草、新建储草棚2座,共600平方米、改造U型水渠2.5公里、水坝1座、分水口1座、平整土地及购置相关配套设施(播种机、捆草机等)。除了种植项目外,拖拉海村还有一个总投资92.33万元的藏羊标准化养殖基地建设项目,“绿色种植+特色养殖”的双重化发展,奏响了拖拉海村现代化农牧发展的“二重奏”。
“牧草种植基地的建设不仅可以使草原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草场退化沙化趋势得以控制,还可以为拖拉海村村集体经济自主发展提供了新契机,饲草料既能满足本村的供给,也能对外销售到其他牧业村,增加牧民的收入,解决村内的富于劳动力,预计该项目年收入可达到18万元。”副镇长麦日根说。
牧草种植基地只是一个开始,在海峰心里,他描绘了一幅更加丰富多彩的“致富蓝图”,从祖祖辈辈的辛勤耕耘到梦中的绿洲,那昆仑山下连着的正是拖拉海村每一个人对新生活的无限憧憬与畅想。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