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农网贵州9月9日电 (王都安 黄晓云 林长江) 为进一步提高气象为农服务和防灾减灾能力,近年来,贵州气象始终把“三农”服务工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在气象大数据云平台(“天擎”)存储气象观测资料、土壤水分观测资料等基础上,挖掘气象信息“附加值”,推动服务产品“深加工”,不断创新气象支农惠农手段,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水平,加快推进智慧气象为民服务效能,充分发挥气象工作在乡村振兴中的趋利避害作用,也为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服务“三农”工作提供了有力气象保障。
构建现代气象服务体系
走进遵义市桐梓县自然灾害应急指挥中心,桐梓县气象局工作人员向记者演示防灾减灾救灾决策支持平台,在大屏幕上看到,桐梓县的街道、河道、水库、乡村、农业产业园等观测点清晰地显示于屏幕上。
“这平台除了可以看到各观测点的温度、降雨、风向之外,还直接接入‘天网工程’系统,能通过远程视频,实时观察到各个地质灾害点及应急保障点的气象动态,构成了全县综合防灾减灾‘一张图’。”桐梓县气象局局长杨培远介绍。
近年来,贵州气象各部门积极探索,以气象现代化建设为抓手发展智慧气象服务,努力构建现代化气象服务的体系,充分发挥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工作的“前哨站”、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同时,气象基础建设得到全面改善,气象业务现代化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贵州省山地环境气候研究所按照“建立具备基础数据汇交、实时数据传输等功能的智慧农业气象大数据平台”总要求,开展贵州智慧农业气象大数据建设,实现全省农情调查资料、APP社会化收集资料、农田实景及小气候观测资料的数据汇交和实时数据传输;实现历史农业气象观测资料、产量资料、灾情资料、农业气象知识、指标、作物发育期等资料的存储管理;实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基本信息等服务对象数据存储管理、农业气象专业技术产品的存储管理与共享及APP用户使用需求后台大数据分析等。
现代化的气象服务体系,为“三农”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黔南州强化大数据、技术保障建设,将全州部分气象站点优化调整到坝区和农业园区,新建生态气象观测站;在全州12个县市国家级台站增加智能天气现象仪和“三温三雨”设备建设;在惠水雅水村(FAST上游)新建1个双偏振天气雷达;将“气象预警发布”微信机器人在各级政府、部门官方“微信工作群”中推广应用,利用广播大喇叭适时传播气象信息。
六盘水市气象局积极开发了市级地质灾害气象监测预警系统,充分发挥气象现代化建设效益,在乡镇自动站、卫星云图、雷达回波等气象实测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人为采矿活动等背景信息,科学分析研判地质灾害风险。
……
截至2021年7月底,贵州省气象局通过12379手机短信平台向各级应急责任人发布预警短信80143条、服务1890.0753万人次;利用各级党委、政府的400多个微信工作群发布预报预警信息,服务13089.5052万人次。在强降雨天气到来前和过程中,各级气象部门及时通过打电话开展“三个叫应”,叫应各级防灾减灾责任人82494人次。
“气象+”服务融合多个领域
贵州省气象局将“气象+”服务与“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乡村振兴、防灾减灾等结合起来,加强监测、预报、预警,积极融合到旅游、交通、环境、健康、金融等领域,以实际行动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贵州省气象服务中心建设旅游气象预报服务基础支撑平台和旅游气象服务网站,结合当前智能手机的普遍性,基于位置和重要旅游景区,开发可链接微信公众号的手机微网页。实现了全省117个4A和5A级景区、203个漂流、赏花、滑雪、露营等10类特色旅游景区的实时监测和7d精细化天气预报,完成以旅游气象适宜指数为核心的、9个市州为出发点的819条旅游推荐线路。旅游气象预报服务基础支撑平台丰富了旅游气象服务产品,对拓展乡村旅游、延长游客旅行时间提供了服务渠道,增强了游客在贵州旅游的粘性服务,为贵州全域旅游服务提供了科学的参考性。
气象专家在高粱基地调研
六盘水建立气象信息预报预警联合会商制度,将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工作融入自然资源部门地质灾害防治日常业务工作,该制度明确了部门职责,有效的强化了部门联动能力,进一步发挥气象信息“指挥棒”作用。
气象灾害是农业保险理赔的主要灾害成因,农业保险对气象数据、气象服务的需求是十分迫切的,于是贵州省在“气象+保险”融合式发展领域开展了探索实践,搭建贵州省气象指数保险支撑平台,开展茶叶、辣椒气象指数保险试点。
当前,遵义、黔南等气象部门联合当地农业农村局、保险公司进行气象指数保险合作,参与灾情评估,为保险理赔提供气象依据。通过开展合作,将共同创新保险气象服务机制,打造“气象+保险”的创新模式,实现气象与保险的深度融合发展,不断提升气象灾害风险管理保障水平,达到气象防灾防损、保险减损增效的目的,共筑防灾减损安全防线,全面提升抵御气象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和民生保障能力。
智慧气象助农稳产增收
“蔬菜害怕洪涝,辣椒害怕干旱,百香果害怕低温……针对不同的天气,结合不同农作物的生长周期,我们会给农户相应的农业生产建议。”黔南州生态与农业气象服务中心副主任高红梅说,根据不同气候类型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需在关键农事生产节点上门为农民进行“一对一”“面对面”指导服务,同时还送政策、送服务、送技术,并收集农户对农业生产的气象服务需求和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将农业气象服务资料送到农户家。
为推进气象服务做精做细做专,黔南州气象局与州农业农村局制定了会商机制,在农业与气象信息共享、农情调查、农业气象灾害预报预警等多方面进行合作。2021年,针对粮食和生猪、茶叶、蔬菜、水果、刺梨、中药材等“1+6”农业产业开展农业气象服务,由农业产业专班建立了“链长制”,通过政府、龙头企业、行业协会、科研机构及院校协同推进,打造农业产业全链条集约化发展,为各地开展气象服务提供组织保障和技术支撑。
“在水稻收获季节,遇到连阴天会影响农户收割。此时,我们会重点关注未来几天的降雨情况,一旦预测到出现晴天,便通知农户提前做好水稻抢收准备。”黔南州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黄笞说,这些信息通过国家突发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服务、公共气象服务平台、智慧农业气象服务平台、微信、短信、APP、QQ等“直通式”气象服务渠道,及时通知到驻村第一书记、村支两委人员、村小组长、网格员等,再通知到农户。
修订关键农事季节农用天气预报模型,完成基于智能网格天气预报的关键农事季节农用天气预报模块研发,实现了贵州省农用天气预报从站点到格点的全新变革,有效提升农业气象保障服务成效。针对不同服务对象的需求,采用差异化的服务方式,并通过不同终端进行信息发布共享,及时向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关键农事季节气象服务,让气象科技在保障粮食安全中发挥更加重要作用。
指导农户运用天气预报
这样一个农业生产活动,需要更为精准的气象服务体系。不少农户的感受:农业气象服务产品无处不在,越来越精细。尤其是现阶段的农业生产,更依赖气象部门提供的中长期精准预报。
“种植刺梨最怕就遇上冰雹。2013年遇到冰雹后,那年的刺梨减产三分之一。”龙里县谷脚镇茶香村的刺梨种植户燕启富说,“这些年来我都很关注气象部门的信息,比如雨水怎么样,气候怎么样,因为有些作物还要根据适应气候来选择种植。”
龙里县是中国刺梨之乡,刺梨种植和深加工产业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之一。
“龙里县冰雹灾害多发于每年的4、5月,这个时期恰好是刺梨的花期,冰雹把花打坏,就会影响产量。于此,我们会把种植刺梨的地区作为重点关注区域,如果预测到冰雹天气,就根据不同的天气情况进行人工防雹作业,保障刺梨生长。”黔南州龙里县气象台台长孙永顺介绍,目前,全县共有16个区域自动气象站,其中有一个就在茶村刺梨种植基地,2021年,龙里县气象局共进行人工防雹20余次。
智慧气象深入田间、直通服务一站送达,“靠天吃饭”的传统农作方式正在向“看天管理”方向改变。
高粱是遵义市辖区内酒业生产的主要原料,如何减少气象灾害对高粱产业的影响,进一步提升高粱种植产量和品质,助力遵义白酒产业发展,是农户、企业、政府一直关注的问题。
近年来,遵义市气象局围绕花椒、酒用高粱、食用菌、黑木耳、猕猴桃、铁皮石斛等农业产业,积极开展了农业气候适应性分析和气候区划,为农业产业规划布局提供科学参考。
“气象对高粱实际生产影响很大。”遵义汇仓红粮油储备有限公司负责人涂昭伟表示,为确保高粱种植达到酒业品质标准,公司除了按照要求开展种植,更需要气象服务为有机高粱的增产增收保驾护航。2020年以来,遵义市气象局定期组织农气人员深入到田间地头走访调研,了解有机高粱生产各个环节服务需求,从有机高粱的播种期、育苗期、移栽期到大田生长期进行全方位的跟踪气象服务。
“我们密切监视并不断分析过去和未来的天气气候对农业生产可能造成的影响,并在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天气来临前,及时发布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和防范应对对策建议。”敖芹说,如遇重大灾害性天气,将及时通过手机短信、微信群等方式发布各类气象预报、预警信息,确保让种植户第一时间知晓天气情况,做好预防措施,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助力农民保产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