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手艺——守望乡土 润泽生活(传承之光)
来源: | 作者:人民网
图①:四川彝族漆器。图②:柳编钟表。图③:山东高密泥玩具。图④:云南绿春竹编工艺。图⑤:陕西长安泥塑。潘鲁生供图
 
  手艺自古以来就是乡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工业文明前,过日子的吃穿用度大多有赖双手劳作,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手艺塑造了生活。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们就地取材,量材为用,施以工艺,制作器物,满足日常所需,也积极发展副业生产。如费孝通指出的:“凡是有特殊原料的乡村,总是附带着有制造该种原料的乡村工业。靠河边有竹林的地方,有造纸和织篾器的工业。有陶土的地方,就有瓷器的工业。宜于植桑养蚕的地方,有缫丝、织绸的工业”。乡村手艺成为经济生产的组成部分。
  如今,乡村手艺传承不辍,蕴含新经济活力,具有文化凝聚力,也带给我们生活美学的启示。
 
  手艺经济
  凸显乡村文化创意
  经受过工业化冲击,乡村手艺因文化产业、创意经济重新振兴,文化价值、生态价值进一步凸显,与电子商务、旅游结合,成为乡村经济新增长点。据统计,目前我国73%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存在乡村。2020年,在淘宝上年成交额过亿的14个非遗产业带,近一半位于县级及以下地区,乡村手艺是其中重要板块。电子商务消弭了空间距离与信息不对称,中西部地区保存较好的乡村手艺优势被激发,“除江苏宜兴(紫砂壶)、浙江龙泉(宝剑)、福建德化(瓷器)、安徽泾县(宣纸)等传统手工艺产品重镇,大多数传统手工艺淘宝村分布于中西部省份”,中西部地区乡村手艺文化赋能作用开始显现。如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涧池乡下营村绿松石工艺、甘肃省定西市岷县清水镇清水村铜器铸造工艺、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南县沙沟乡郭仁多村的藏绣工艺等,都带动生产,造福当地居民生活。
  在慢生活、新文创、国货国潮及电子商务综合助力下,适应新的消费需求,产生新的文化创意。制作银器的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鹤庆县草海镇新华村、制作唐三彩的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南石山村、制造大鼓的洛阳市偃师区缑氏镇马屯村、生产民族乐器的开封市兰考县堌阳镇范场村、制作社火道具的许昌市建安区灵井镇霍庄等,一系列特色手艺村获得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在手艺作为乡村文化IP打造上,目前需从工艺品生产加工终端向产业链上下游全面延伸,形成全线产品和乡村文化IP生态链。如乡村手艺IP标识打造,需发掘梳理传统手艺世代相传历史,明确其地方独特性,发掘与现代生活方式相适应的内容和样式,打造符合当代语境、有血有肉的匠人形象,实现物出有故、见物见人,产生认同感和吸引力。又如乡村手艺衍生品布局,需加强环境氛围等特色场域建设,围绕乡村手艺开发文创旅游、美食、主题民宿等。可加强乡村手艺IP形象相关的农副产品、礼品等设计销售,带动乡村相关产业发展,构建乡村手艺产业生态,形成自身循环系统,使乡村手艺作为文化创意发挥赋能作用,促进乡村农产品、手工产品、旅游等相互带动,发展互联网带动下的乡村手艺新经济。
 
  手艺文化
  强化村落认同感
  传统乡村生产劳作具有内在凝聚力,人们依循自然节气组织生产,互帮互助。由于生产技术发展,农业机械化水平普遍提高,生产劳作意义上的村民合作被弱化,建立在此基础上的社会联合、文化联合不同程度被消解。而村落凝聚力减弱,村落意义维系和价值生产缺失,将导致文化意义上的空心化。实践证明,发展乡村手艺生产有助于重建村落生产生活互助传统,强化村落内在联系。
  传统乡村里打柳编筐、纺织刺绣、绘印年画等手艺活,要依循共同的自然节气、时令习俗,包含共同的技艺、知识、话语体系和地域文化。人们在生产劳作过程中不断强化村落共同意识,增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比如草柳编,循着杞柳的生长节令,传承编结的各道工序,邻里乡亲之间切磋传习,分工协作,形成了乡村手艺社区的强韧联系。山东潍坊风筝和年画产区、菏泽巨野的农民工笔画产区、陕西凤翔六营泥塑村等,都因为具有深厚手艺传统而形成村落振兴发展的强大合力。乡村有丰富历史文化,乡村年轻人也会有广阔发展空间。手艺生产劳作是劳动者感觉、记忆、知识、技能社会化的一种综合,也成为群体记忆的一种载体,具有经济发展、社会交往、文化传播的综合意义。即使单从乡村手艺的纹饰看,共同传承和发展也会形成一种文化纽带。如苗族村落的蜡染、刺绣、银器等,往往将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转化成纹饰叙事,用之于服饰,是一种关乎历史、生活、审美的文化认同与传承。还有常见的手艺纹饰如吉祥如意、劝善进学、渔樵耕读等,是千百年乡村文化孕育的产物,以有形、可用、可欣赏的手艺形式存续着,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手艺生活
  维系乡愁记忆
  历史上,手工造物不仅满足了饥可得食、寒而有衣的生存需要,也在岁月流转、生活变迁中,寄托情感,表达心意,装点日常,创造生活之美。如过大年,新出笼的馒头打个红点,就点染了新年气氛;夏日纳凉时,南方用蒲葵叶做的芭蕉扇,北方用麦秆编的扇子,朴素自然,美在日常。
  如今,物质丰裕,发展手艺经济,还在于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无论家庭中的女性、孩童,还是村落街巷里的巧手匠人,乡村手艺人人都能参与创造。房屋营造、厅堂装饰、服饰装扮及烹饪饮食,是每个人的审美日常。山东高密一带村庄盛产泥玩具,有歌谣唱道“聂家庄,朝南门,家家户户捏泥人”。老百姓平日里烧火做饭顺带烘干泥坯,过年刷粉彩绘出售。手艺有生命,是人间烟火、成长记忆、年节喜庆等生活岁月的一部分。机械化流水线、越来越迅捷的信息技术带来生活便利,也让生命维度变得单薄,人们开始回望凝聚着乡愁记忆的老物件、老手艺,喜爱带着浓厚乡土气息的布老虎、年画、泥塑……由此获得一种归属感和精神寄托。
  手艺是一条纽带,连接日用与审美,联系自然与生活,维系人情与事理。手艺是一片沃土,孕育生长着最朴素的创造力。手艺是一种传承与创新的实践,传承发展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美学精神,守望乡土,润泽生活。
  (作者为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
  版式设计:赵偲汝
收藏
0
有帮助
0
没帮助
0
相关阅读
中国农民网 2002-2024 © 版权所有 / 监督电话:010-84629985 / 投稿邮箱:cnfarmer@yeah.net
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2006 备案号:冀ICP备14003373号-3 / 冀公网安备 130730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