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中国农民网-青海频道!
织密织牢“保障网”“兜起”困难群众的希望
来源:青海日报 | 作者:梁江波

2023091206a6ae49034742ce940cc13b18a80308_202309120a8fe15d9c3e41d0bff8f8ef0c3541d7

民政部门和社区工作人员与王菊林老人在一起。记者 何敏 摄

  “今年4月,我和两个孩子拿到了第一笔1700多元的低保金,这真是雪中送炭啊!不然我可能就没办法治病了!”9月7日,39岁的西宁市城西区红房巷居民许正文说。

  2022年,许正文被诊断患有直肠癌,一年两次手术花掉了几十万元,他也因此无法正常工作,家庭收入只剩妻子每月三千多元的工资,让这个原本就不太宽裕的家庭陷入了困难。

  西宁市城西区古城台街道办事处学院巷社区工作人员在今年日常巡访时了解到这个情况后,及时为许正文办理了低保,并协调医保部门,为他申报了大病医疗救助。如今,每月1700多元的低保金“兜”起了一家人的生活底线,有效遏制了因病返贫的发生,许正文的医药费也可以二次报销。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

  主题教育开展以来,青海省民政厅不断优化完善城乡低保、特困供养、临时救助等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以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的分层分类救助制度体系,织密织牢民生兜底保障安全线,全省累计新增农村低保19162人、城市低保4696人;新增特困供养人员1025人,临时救助46339人,发放救助金8751.52万元,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妥善保障。

  从阳台窗户到客厅沙发,不过五六米的距离,低保对象于雅男却走了足足五分钟。从小就得了脑瘫,生活完全无法自理,重重困难压在57岁的于雅男身上。以前母亲在的时候,她可以依靠母亲和两个哥哥,今年8月,随着母亲撒手人寰,于雅男的生活一下子陷入困顿。以她的身体情况,身边需要专人长期照料,但两个哥哥都有自己的家庭和儿孙,没办法长期照顾她。

  于雅男的情况社区工作人员看在眼里,急在心头。老人三七刚过,学院巷社区民政委员曲静就多次联系她哥哥于东青,跟他商议于雅男未来的生活照料、养老保障问题。

  “社区工作人员一直很关心我妹妹,我们商量着等她的心情平复一些以后,就着手寻找合适的敬老院,安顿好她今后的生活。”于东青说。

  主题教育开展以来,我省进一步扩大低保保障范围,豁免申请救助家庭的十三项收入,持续实施低保减退、就业扣减政策,特别是对供养成年无业重度残疾人给付供养费实行豁免,加大重病重残人员救助力度,推动低保救助从“兜底对象”向“低边弱势对象”覆盖。

  适度降低全省低保准入门槛,将低收入群体中的重度残疾人、支出型困难人口、低边家庭中的重病患者纳入低保范围。在低保、特困、临时救助申办环节全面推行申请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以申请人的声明替代繁杂的证明事项,取消以前申请对象需提交的可支配收入、租赁合同等22项证明事项。进一步完善临时救助政策体系,明确临时救助政策如何与就业、失业保险、受灾人员救助政策衔接,加强失业保险政策无法覆盖农民工、就业困难符合救助条件大学生等重点人群临时救助力度,全面落实急难地救助、“小金额先行救助”,筑牢了社会救助体系最后一道防线。

  “我的牙齿现在不疼了,吃东西也很得劲。”看到学院巷社区民政委员曲静,88岁的王菊林老人十分开心。

  王菊林老人无儿无女,一人独居。随着年龄渐长,老人对家中清洗、收纳等事务力不从心,也时常感到孤单。热心的社区工作人员、邻居、志愿者和亲戚朋友时常上门提供帮助,老人家里窗明几净,感觉很温暖也很舒适。

  有一次,社区工作人员发现老人牙齿出了问题,就第一时间联系辖区口腔医院给老人提供了免费的口腔检查和护理治疗。

  “那次还是志愿者把我背下楼,推着轮椅送到医院的。感谢社区!感谢政府!这么关心我们老年人。”王菊林老人说。

  主题教育开展以来,我省建成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预警系统,实现全省低收入人口实时监测。在全省建立汇聚低保对象、特困人员、低保边缘户等低收入家庭人口的动态监测“数据池”,动态监测人口58.48万人,并设置因灾、因病、因学、因残、失业等5项预警监测指标,及时对困难群众所在辖区民政部门发出预警,限时完成入户核查。

  着眼兜好底,进一步明确实现分层分类救助、满足困难群众多样化多层次救助服务需求的改革路径和方向,通过衔接政府救助和社会帮扶、打造救助信息和服务平台等措施,推动社会救助从“单一救助”向“多维服务”转变,由“生存救助”向“发展救助”转变。(本报记者 何敏)

 

收藏
0
有帮助
0
没帮助
0
相关阅读
中国农民网 2002-2024 © 版权所有 / 监督电话:010-84629985
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2006 / 备案号:冀ICP备14003373号-3 / 冀公网安备 130730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