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堆堆肥沃的泥土在竹林里铺开,里面埋着一根根‘俊秀的嫩竹’,它们正悄然生长,寄托着主人的创业梦想……”。
董朝富,1977年出生,共产党员,镇雄县杉树乡瓦桥村以古村民小组人,2018至今在以古村民组担任村民小组长,2017年杉树乡贫困群众正为寻找工作发愁时,他的创业项目——竹产基地建设已初具规模。初见董朝富时,他正指导村民如何给细竹除草,在一堆堆泥土里,100余亩的山地里全部种插满了竹苗。
2016年在外创业回到家乡的董朝富,看到当地村民几乎还是采用零星种植的传统模式搞种殖,不仅不成规模,效益也不好。董朝富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瓦桥村守着这么多山山水水,倘若不充分利用,岂不是白白浪费资源。
那时条件真苦,全是泥巴路面,下雨时全成了泥浆路,设备和原材料无法运进来,回农村种植全凭自己肩挑打运进来,董朝富回忆当时搞种植时的场景,感慨万分。然而,环境总是会改变人的思维方式,在瓦桥村党支部书记林德祥的建议下,董朝富将创业的目光放在了竹笋上,根据自己掌握的市场信息,引进优质竹笋品种,一场轰烈烈的竹产种植就此展开。
选择竹产种植与镇雄县杉树乡地理环境分不开,杉树乡位于镇雄县最西端,地势山高坡陡、沟壑纵横,全乡国土面积164.02平方公里,年均气温16.2°C,年均降雨量1350 mm,独特的地势以及气候环境成就了董朝富的“竹产路”。
寻找创业项目,为自主创业打基础、做准备,因为竹笋的价值高,属于绿色无污染纯天然项目,对国家,对社会,对村民无疑是一个好项目。由于理论多、实践少的原因,董朝富深入调研,大部分时间都在田间地头,走项目多方考察学习。特别是跟随竹笋技术人员一起参加了竹笋种植项目,让他看到了其中的广阔前景。然而,创业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竹产业面临资金耗费大,收益周期长,市场销路窄等问题,这无疑给董朝富带来了难题。
没有干不成,只有不想干。凭着那股“不服输”的劲儿,他主动需求村党组织的帮助,村党组织积极为他打通渠道,寻找销路,排忧解难。经过辛苦栽培,董朝富的竹产业终于迎来了新丰收。2022年,他种植的竹产因为无过度加工、纯天然等良好品质,在市场上供不应求,其中罗汉竹高达6元/斤,方竹5元/斤,干竹笋80元/斤,这让他尝到了创业带来的甜头。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党建引领和村党组织带动下,2019年,董朝富带领50余人建立了镇雄以古竹笋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为集体专业合作社,坐落在瓦桥村以古村民组。通过实施幼竹抚育,与众兴农业有限公司签订竹笋收购合同,以每亩补助50元,按补助资金的3%提取管理费用的方式,每亩收益1.5元获得收益1.1万元,并免费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和全部收购,既解决了笋农竹笋销售的难题,又发展壮大了村集体经济。2022年合作社春笋产量已有170吨,产值逾200万元,加上2021年秋笋,整体产量预计可达220吨以上,受益农户62户,271人,其中低收入群体15户,85人。目前,董朝富个人已发展竹产业100多余亩,通过精心管护在瓦桥村以古村民组率先实现收益,去年至今,在当地收购春秋两季竹笋初加工实现收益18余万元。
专业合作社的创立让以古村民组的村民在生活上有了很大的改善,并且能够更好栽种、管护竹产业。以古村民低收入群体董正平兴奋的说到:“合作社的创立增加了我们的收入,生活都变好了,以前自己种植、管护竹笋,总会有些费力,现在好了,合作社会帮我想办法,对我们的竹产业都树立了信心,都想着要把竹子管护好,这可是我们的致富路啊!”合作社可提供竹产业栽种、管护等各方面的技术指导,大家共同学习的同时也共同发展致富。
董朝富带领以古全组人民兴办、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户的组织化程度,强化合作社与群众的利益联结,形成“能人+合作社+农户”产业发展模式,是以古村民组发展产业旗帜和标杆,也在农村产业化中发挥着示范引领和“带头羊”作用,带动低收入群体“不等、不靠、不要”,在扎扎实实做好巩固脱贫攻坚,助推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中,真正地让杉树乡低收入群体自立、自“竹”起来。
说起自主创业,这个75后“致富小能手”的故事,让很多人感动。曾经在艰苦的环境下,为了给家里的两位年迈的老人治病,常年在外打工。但他深知作为一名党员,不仅要担负起家庭的责任和使命,还要做好“党员先锋”的引领示范,始终践行党员义务、履行党员责任,要靠自己的双手发家致富,决不能拖共产党人的后腿。正是这种不怕苦、不怕累、有责任、敢担当的共产主义精神,这才铺就了他的“幸福路”。
山高白云淡,草嫩竹海长,天蓝润肺腑,水绿笋纯香。下一步我们瓦桥村还将发动更多农户参与竹笋种植,并提供更多的就业、创业机会,争取在不久的将来使杉树乡成为名副其实的“竹笋之乡”,董朝富指着不远处的竹产地,满怀信心地说到。
(供稿: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