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海城市如何做强绿色畜牧
——来自山东省青岛市的实践
本报记者 于洪光 杨瑞雪
纵贯胶东半岛的大沽河,孕育了青岛的天然生命,黄海之滨的胶州湾,赋予了青岛的勃勃生机。驾车行驶在胶州湾大桥上,记者看到海水荡漾,依如数十年前碧蓝清澈。
其实,胶州湾海域环境回归自然,山东青岛畜牧业转型升级功不可没。前些年,传统的畜牧业畜禽粪污、病死生物、加工废水等都曾给大沽河、胶州湾,甚至青岛这座沿海国际化城市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
是转移这一高污染产业,更多依赖畜产品输入,还是探索畜牧业转型升级新路子?这一困扰我国大城市肉篮子供给和环境保护的难题,曾一度摆在青岛市决策者的面前。
对青岛而言,一边是蓝天碧海的美丽畅想,一边是丰富餐桌的肉篮子,还有畜牧产品出口创汇,必须寻找沿海大城市保障肉篮子供应的畜牧业绿色发展之路。
青岛市畜牧局局长隋振华说,近几年,青岛市委、市政府经过深入调研,借鉴国内外经验,确定了绿色高端都市型畜牧业发展战略,走出了一条颇具青岛特色的畜牧业现代化之路。走产业之路,发展“两区一场”,实施“十强十新”,培育龙头企业“驱逐舰队”;走生态之路,推进病死动物处理厂专业化和畜禽粪污处理资源化;走监管之路,构建新型基层畜牧监管体系,运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推进管控智能化。如今,一串串数字印证着青岛畜牧业成就:2016年肉蛋奶总产量107万吨,人均占有量在同类城市中居领先位置;规模化养殖达86%,远高于全国56%的水平;产业化水平居全国前列,年出口额4.5亿美元,约占山东的1/3,肉鸡、肉兔出口分别占全国的1/10和3/5;率先在全国实现了病死畜禽无害化集中处理全覆盖,连续11年未发生重大动物疫情;经部省抽检,畜产品平均合格率达99.6%。
龙头企业引领,走标准化、规模化的产业之路
青岛九联集团连续9年全国禽肉出口量第一。3月下旬,在该公司的养殖场里,洁净的场区、现代化的鸡舍,鸡舍里安装的通风、饮水、喂料、清粪、消毒等自控设施,改变了记者对养殖场臭气熏天、污水横流的传统认识。九联集团党委书记王恒虎说:“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在最大程度保证畜禽产品质量的同时,也最大限度降低了对环境的影响。”
“其实,九联养殖场仅是青岛实施‘两区一场’工程的典型之一。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基地,是绿色高端都市畜牧业的发展基础。2010年以来,青岛投入两亿多元,规划建设了现代畜牧业示范园区、养殖小区及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场。”隋振华说,目前已建成现代畜牧业示范园区39处,养殖小区100处,建设规模化、标准化示范场1240处,有200多个村庄退出了庭院养殖;规模化养殖比重达86%,比2010年提高了20多个百分点。
在青岛康大兔业公司,总经理高岩绪介绍,企业已经形成了集育种、养殖、饲料、加工、销售、出口于一体的产业化体系,成为我国最大的兔肉出口企业。
在万福集团屠宰车间,一头头生猪经过沐浴、二氧化碳窒晕,不知不觉中失去意识,进入了屠宰流水线。
“龙头企业是产业发展的主体,健全的产业链条,现代化的加工设备,给青岛畜牧业带来了活力。”青岛市畜牧局副局长闫立良说,2010年以来青岛实施了“十强十新”畜牧业龙头企业培育工程,即重点培育了六和、九联、康大、正大、万福等“十强”企业,培育了新希望、田瑞、雪龙、榕昕等“十新”企业,壮大和提升了畜牧企业群体。现在青岛畜牧业已经培育出了两个年销售收入过百亿元企业、10个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企业、国家级龙头企业5家、省级龙头企业15家,培育出了12个中国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
同时,随着青岛畜牧业养殖、屠宰、加工、储运、兽药、饲料、生物制品、动物诊疗、装备制造等产业的发展,以及休闲体验畜牧业新业态的涌现,畜牧业“接二连三”优势正在凸显,全产业链销售总额超过了700亿元。
把控污染风险点,走无害化、资源化的生态之路
走进地处黄岛的青岛益民生物环保科技公司,绿树环绕,场地洁净,很难想象这是一个病死动物处理厂。总经理沈庆英告诉记者:“采用高温高压干化法,在车间里通过密闭运输、预碎泵送、高温高压、烘干灭菌、榨油脱脂等工艺,将病死畜禽尸体转化为肉骨粉和油脂,每天处理病死动物10吨左右。”
青岛市畜牧局总畜牧师陆红介绍,针对病死动物处理这一畜牧业环保“盲点”,2013年以来青岛在养殖较多的5个区市,投资7690万元,其中政府投入4780万元,借鉴PPP模式,委托具有资质的企业,分别建设了一家病死动物无害化集中处理厂。现在,5个病死畜禽处理厂和49辆回收运输车已经投入运营,日处理能力达130余吨。
在政策上,青岛按照“谁上交补给谁、谁处理补给谁”的原则,将病死动物处理补贴范围由生猪扩大到牛羊禽兔等;探索了养殖保险与病死动物处理联动机制,把病死动物处理作为保险赔付前提条件,未进行处理的病死畜禽一律不予赔付,推动了病死动物处理。
如今,青岛率先在全国实现了病死畜禽无害化集中处理全域覆盖。2016年无害化处理病死猪37.5万头、牛羊8700余头只、家禽肉兔等870余万只。
为了提升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能力,青岛投资6700多万元,建设了现代化的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兽药饲料检测中心、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疫病防控物资储备中心,健全了重大动物疫病预防体系、监测体系、屏障体系和执法体系。
“十二五”期间青岛财政投入了2.9亿元,推进农畜结合发展,初步形成了畜粮、畜菜、畜果、畜林等结合模式,建设“大中小”生态循环养殖场150家、节本增效示范场50家;开展了规模化养殖场生态化改造,86%规模化养殖场建设了粪污处理设施,粪便综合利用率达90%;年青贮玉米秸秆120万吨,约占玉米秸秆总量的1/4。
线上线下一体,走信息化、网格化的监管之路
在青岛鑫盛联食品公司,记者用手机一扫产品包装上的二维码,肉品的生产情况、产地来源、检验检疫、认证情况、质量安全等信息托盘而出。
胶州市畜牧局局长高红日向记者介绍,胶州市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只是青岛市畜牧兽医监管信息平台的一个应用终端,初步实现了“即时上传、实时监管、风险评估、警告提醒、溯源查证”五大功能。
信息化是现代畜牧业的重要标志,是畜牧业科技进步的重要载体。隋振华介绍,2013年青岛开始建立畜牧业安全监管信息平台,将畜牧业防疫安全、产品和投入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安全、行业生产安全等全部纳入平台,运应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实现了即时化、在线化、数据化管理。目前,涉及全产业链的14个管理模块系统和10个管理APP都已投入使用,将6.3万个监管对象纳入到监管平台。
在“互联网+畜牧业”实施中,也绕不过“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基层畜牧队伍普遍存在着人少事多、年龄老化、素质较低、技能落后、薪酬较少等情况,很难满足畜牧业发展需要。基于这一情况,从2015年初开始,青岛在全国率先推行了基层畜牧队伍改革。打破镇街区划,按区域设置基层动物防疫与畜产品质量安全机构,承担动物防疫、产品协检、安全协管等职责;公开招聘了471名基层“动防协管员”,实现了基层防疫与安全监管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年轻化,让基层监管网格更加清晰明确。
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农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