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农业供给侧改革:生态化种植 科技化改造 产业化发展
来源: | 作者:admin

  新华社哈尔滨11月24日电题:生态化种植 科技化改造 产业化发展——来自黑龙江农业供给侧改革的答卷

  新华社记者管建涛、王建   

  农业供给侧改革的路怎么走?我国产粮第一大省黑龙江交出了一幅生态化种植、科技化改造、产业化发展的立体式改革答卷,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生态化种植造就我国最大绿色食品基地

  进入11月,在黑龙江省绥化市稻米香米业有限公司的鸭稻米基地,已经看不到鸭子,但稻田里留下的鸭舍依然醒目。负责田间种植的副经理牛春林告诉记者,鸭稻田不上化肥,每亩施3立方米的农家肥,每只鸭子每天还产生2两粪便,也是化肥的有益替代品。

  “每年6月10日前后,稻田里的草刚出来,比较嫩,水稻已长高了。”牛春林说,这时候把鸭子放进去,鸭子就把刚发芽的小嫩草吃光了,不吃相对硬一些的水稻,这样方式种出来的生态水稻口感格外好。

  生态水稻逐渐走红。今年黑龙江省密山市按照“结构调优、品种调绿”的原则建设了上千亩“鸭稻共育”水稻种植区。鸭子作为治虫、除草、生产有机肥等田间管理的辅助,稻田完全不喷洒农药、化肥、除草剂。“鸭稻共育”栽培模式在这个市逐步推广。

  记者从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了解到,黑龙江省目前已是全国较大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预计到年底,全省绿色食品认证面积达到7400万亩,约占全国的五分之一。

  科技化改造让部分农民逐渐远离农药化肥

  如今,绿色、有机的发展理念正成为越来越多农民的选择,一些有效的“绿色”技术也被广泛采用。黑龙江省创业农场的一块稻田刚收获完毕,稻田边竖立的两块“三减”(减农药、减化肥、减除草剂)展示板吸引了记者注意。展示板上显示着水稻侧深施肥技术与一般施肥的对比情况。

  创业农场农业科科长暴勇说,从实测情况来看,侧深施肥方法与常规施肥方法相比,可节省肥料10%左右,每亩增产50公斤。同时避免常规施肥方式造成的肥料蒸发,降低对水源等生态环境的污染,实现了“藏粮于地”。

  预计到2020年,黑龙江省化肥、化学农药、除草剂的亩均用量,比2015年分别下降10%、20%和30%。

  有的地区甚至一点农药都不用,探索利用生物技术防治水稻田间害虫。绥化市北林区农技推广中心主任张树春说,当地推广了一种昆虫诱捕器,将人工合成的雌性激素放入罩体中,吸引雄性昆虫进入并将其困死,最终减少该区域昆虫数量。这种技术可减少防虫农药使用,已在黑龙江垦区友谊农场等地区推广。   

  产业化发展实现生态、经济双丰收

  为了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黑龙江省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推动绿色食品优势产业链条向下游延伸,不断做强绿色食品加工业,成为经济发展新亮点。

  深秋已寒,黑龙江农垦凯利冷冻食品有限公司却格外热闹,厂房内数十名工人正紧张地分装速冻黏玉米。公司监管员赵由杰告诉记者,这些有机黏玉米的市场零售价要达到2.5元一棒,批发价也要1.5元一棒,“就是这样的高价,企业年生产1000多万棒还供不应求,产品畅销京津冀和长三角。”

  围绕黏玉米生产,凯利冷冻食品有限公司已形成闭合的循环农业:通过土地流转实现玉米种植面积3000亩,收割后所产秸秆全部用作青储饲料,这些饲料养殖了肉牛、大鹅,产生的粪便生产有机肥,再回用于耕地。

  凯利冷冻食品有限公司只是黑龙江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一个剪影。位于绥化市北林区的大成福水稻农民专业合作社也着实感受到了绿色、有机带来的效益。合作社理事长贾洪涛说,合作社种植有机水稻,使用有机肥虽然增加了成本,但大米价格高出了好几倍,效益是非常可观的。“直接带动了社员增收,全村年人均收入已达1.6万元。”

  今年1月-6月,黑龙江省食品工业实现工业增加值233亿元,同比增长4.3%。预计到年底,黑龙江省绿色、有机企业总数达700家,加工的绿色、有机食品产品产量达到1400万吨。


收藏
0
有帮助
0
没帮助
0
相关阅读
中国农民网 2002-2024 © 版权所有 / 监督电话:010-84629985 / 投稿邮箱:cnfarmer@yeah.net
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2006 备案号:冀ICP备14003373号-3 / 冀公网安备 130730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