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可持续理念引领成都农业供给侧改革
来源: | 作者:admin

  “绿色音阶”奏出兴农曲

  ——生态可持续理念引领成都农业供给侧改革

  本报记者张艳玲

  临近中秋,四川省成都崇州市白头镇甘泉村布衣开心家庭农场一幅稻香鸭肥的景象。作为稻田养鸭的先行者,农场又迎来收获季。

  新农人顺应市场需求,从传统农耕智慧汲取营养的各种生态种养模式在成都平原方兴未艾之时,当地政府也着眼长远,志在顺应市场需求引领产业升级,大手笔的耕地保护与土壤质量提升行动初见成效,稻田综合种养全域推开,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率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下沉到村……一盘更大的绿色可持续的发展棋盘已经定点布局,成为引领成都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先锋队和排头兵。

  汲取传统农耕智慧生态理念成就品牌

  “玉清合作社312亩、和旺合作社510亩、布衣家庭农场200亩……”在崇州市农村发展局水产科科长王恒手里,一张密密麻麻的统计表宣示着稻田养鱼的红火。“没想到这个川西坝子的老传统居然又流行起来!”王恒感叹地说。

  种粮好手为何念起渔经?成都市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所长曹英伟告诉记者,如今稻田综合种养已经不再以丰富水产品供应为主要目的,更多的是作为一种生态健康的种植模式受到消费者推崇。

  去年,崇州市蜀禾采农产品专合社的“稻虾藕遇”牌生态米一炮打响,6元一斤还供不应求。合作社负责人柯扬告诉记者,从去年9月26日上市,通过线上线下渠道,合作社已经实现了近600万元的销售额,价格远高于普通大米。这其中,“稻田养鱼”模式发挥了关键作用。

  受此启发,崇州市种粮大户陆续跟进,在专家小组的指导下,各种稻田综合种养模式被开发出来:稻田养鱼、稻田养蟹、稻田养虾、稻田养鸭、稻田养鳖……

  看到传统种养农业中的生态经济效益,越来越多的家庭农场在政府支持下开始转型,从单一的种植业、养殖业向种养业结合拓展。目前,成都在高标准农田区域内,已配套建成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示范点100余个。稻田综合种养、林下养殖、“畜—沼—粮(菜)”等模式也在全域内推开。

  数据显示,2015年,成都全市绿色有机农业产值突破50亿元,全市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超过1万个,位居西部第一。

  昔日垃圾今日宝循环大农业巧赚生态钱

  成都邛崃市是国家生猪调出大县,年出栏生猪140万头。养殖业快速发展,在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产生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群众反映强烈。按每头商品猪产生粪便约1吨计算,全市每年猪粪量达140万吨。这么大的量,要怎么治?邛崃市农林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邛崃在解决规模养殖场污染方面成效显著,但散养户污染却始终是顽疾。

  为除掉这些老病根,去年,邛崃市整合财政资金1900万元,撬动社会投入2400万元,对沼气池、蓄粪池、抽粪设备等6类项目进行分类补贴,创新畜禽粪便“异地循环”利用模式,引入社会服务组织,培育起了畜禽粪便“产-供-销”的市场利用体系。

  目前,全市抽粪车从2014年初的40多辆增加到150辆,不仅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抽粪队伍中来,专业的抽粪合作社也一个接一个地组织起来。在“粪涌钱进”微信群,就聚集了当地十几家抽粪专业合作社的骨干,大家互通消息,互相支持。只要蓄粪池一满,一个电话,他们就会上门。

  云正抽粪合作社负责人代正章告诉记者,去年合作社销售了6000多吨沼肥,以每吨30元的价格为种植户提供转运浇灌服务,毛收入有18万元,扣除雇工开销和其他开支,纯利有12万元。

  如今,邛崃全市每年有140万吨猪粪基本可以资源化利用。2015年以来,邛崃市已形成32个种养循环示范园,覆盖种植基地面积约10万亩。

  农作物秸秆的资源化利用是成都发展循环大农业的另一例证。新都区静兰科技有限公司利用秸秆生产环保砖,金堂县悦达新能源有限公司利用秸秆生产有机碳,在大邑县秸秆成了食用菌产业的基料来源……

  从十余年前拿着笤帚到农民地里灭火的强势高压姿态,到因地制宜为每家每户农民地里的秸秆找去处,如今成都市全年秸秆综合利用率已达到98.63%以上,规模化利用秸秆9万多吨,新建区域性秸秆转运中心7个,累计建成19个,存储转运能力达到16万吨以上。

  问题倒逼补短板夯实基础引领产业升级

  俗话说,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然而,任凭王婆一张巧嘴,如今恐怕也难抵一纸大数据所作的品质背书。在四川省蒲江县,一套利用数据采集系统和多元信息传感器装备技术建立的土壤大数据平台,正使这成为可能。

  这套土壤大数据平台的意义究竟何在?“通过长期的数据积累,将会形成一幅土壤指数与农产品品质的关系图,进而为农产品品质背书,真正实现优质优价。”蒲江县农林局局长赵武斌表示,2015年蒲江开始实施3年25万亩的耕地质量提升计划,计划用三年时间提升耕地有机质0.6个百分点。

  这场土壤质量提升行动萌芽于2013年的一次全面的土壤质量普查。根据普查结果,蒲江县的强酸性土壤比

  例从1985年的6.6%升至68.5%,表明耕地普遍存在着土壤酸化的趋势。而土壤酸化会导致病害增加、农作物抗逆能力下降等。

  健康的土壤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想产出高品质的农产品,首先要还上土地“欠账”。但由于土壤改良投入大、时间长、见效慢,又缺乏专业指导,作为耕地直接管理者和受益者的农民改良土壤动力不强。在成都市政府的支持下,蒲江开始探索将公共服务领域的PPP模式(公私合作关系)引入生态循环农业。以土壤提升项目为突破口,去年蒲江县政府与北京嘉博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达成PPP合作。嘉博文提供技术保障、专业服务,土壤有机质提升达到设定目标后,财政出钱补贴,农民只承担一小部分,却能享受专业生产和市场服务,最终获得产品优质的溢价。

  长秋乡彭河社区果农张先海加入该体系后,享受到了养土肥田、生物防控、机械化施肥、土壤大数据、有机质循环利用五大服务项目,以及一个包括电商、保险、信贷在内的综合后端保障体系。通过由该体系背书的销售平台,每斤能多卖1元多。日前,在PPP模式基础上,成都市已经发起成立引导性基金,财政出资5000万元,带动社会投资2亿元,专门用于耕地质量提升。


收藏
0
有帮助
0
没帮助
0
相关阅读
中国农民网 2002-2024 © 版权所有 / 监督电话:010-84629985 / 投稿邮箱:cnfarmer@yeah.net
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2006 备案号:冀ICP备14003373号-3 / 冀公网安备 130730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