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稻共作,现代农业的成功典范
—湖北潜江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观察
图为赵脑村的“虾稻共作”基地连片成方。
本报记者陈江凡程鸿飞何红卫买天
稻在水中长,虾在稻下游——这一动一静,铺陈出了湖北潜江市田野中最美、最灵动的画卷,而这也正是潜江“虾稻共作”生态种养模式的生动写照。
作为外来物种,小龙虾在上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江苏,后“溯江而上”来到潜江。经过16年的探索发展,潜江小龙虾产业声名远扬,不仅养殖产量和加工出口量连续8年位居全国第一,其种苗研发技术等更是遥遥领先。
如今,虾稻产业在潜江风生水起:小龙虾供不应求,生态稻米受市场追捧,农民钱袋子越来越鼓……“虾稻共作”生态种养模式功不可没。
对于湖田资源丰富的潜江而言,虾稻产业缘何一举成为潜江农业重要的支柱产业、富民产业?
探究原因,“虾稻共作”提高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上,政治意义凸显;促进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经济效益显著;农药化肥的少用甚至零使用,有利于种养品种生态安全和食品安全,生态效益明显提高;实行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机械化生产,形成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对土地流转、新农村建设和推动城镇化等农村改革热点难点问题作出了可喜探索,社会效益突出。
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在潜江考察时说,要大力推广“虾稻共作”生态种养模式,大力培育“虾稻”和“稻虾”两大品牌,把小龙虾产业进一步做强做大。
农业部副部长于康震在潜江调研时指出,“虾稻共作”生态种养模式促进了资源综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是循环农业、效益农业的生动实践,是稻田综合种养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成功典范。
虾稻共作,打造现代农业发展新标杆
——从农民无意间的“发明”,到科研专家的理论总结;从掌握种苗研发等核心科技,到养殖技术标准的制定,这是做大做强农业产业的“制胜法宝”
说起“虾稻共作”,就要提到积玉口镇宝湾村农民刘主权。
2001年,稻子收割完后,刘主权将一袋龙虾苗投入水田,没想到龙虾不仅长得好,品质也不错。在一块田里,刘主权获得了两份收入,这让他喜出望外。
从此,刘主权先种稻后养虾,年复一年,效益稳增,成为“虾稻连作”的第一人。而周围的农民也纷纷开始仿效,虾稻产业自此有了初步的规模。
随后,刘主权和当地水产部门一道,在全国率先探索出小龙虾“虾稻连作”模式。5年后,这种生态种养模式被写入湖北省委一号文件,而湖北小龙虾养殖也正式进入大发展时期。
“但随着时间推移,‘虾稻连作’模式的弊端开始显现,龙虾产量始终低位徘徊,养虾种稻茬口紧张的矛盾凸显,不仅直接影响经济收入,还抑制了农民的种养热情。”潜江市水产局局长吴洲说。
产业遇瓶颈,科技来攻关。在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高级工程师舒新亚等专家的指导下,经过3年摸索创新,2013年,“虾稻连作”升级版——“虾稻共作”模式问世,专家一致认为,此项技术代表了当前我国稻田综合种养最高水平。
所谓“虾稻共作”,即在技术操作上实现小龙虾与水稻的共作共生。在稻田中沿田埂挖出的环形虾沟,由原来1米宽、0.8米深的小沟,改成4米宽、1.5米深的大沟。每到插秧时节,把尚在幼苗期的小龙虾移至沟内生长。等秧苗长结实了,再把沟里的幼虾引回到稻田里。这样做,四五月份收一季虾,八九月份又收获一季虾,就是“一稻两虾”。“虾稻共作”一亩田可多产100多公斤商品虾,增加收入3000多元,是“虾稻连作”效益的2倍多,达到了虾、稻同步增产和品质同步提升的目的。
对此,有关专家盛赞,“虾稻共作”为中国现代农业的典型代表,是一次现代农业的革命。
湖北省副省长任振鹤说,“虾稻共作”的综合种养方式,为全省确立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标杆,提供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样板;“两高一优”的绿色发展模式,为全省创造了城乡统筹协调的新优势,构建了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典范。
十多年来,潜江市水产研发团队始终掌握核心科技,不仅首创了“虾稻连作”“虾稻共作”小龙虾种养模式,还制定了《潜江龙虾“虾稻共作”养殖技术规程》等标准,成为全国小龙虾标准化养殖示范市。
潜江市水产局总工程师陶忠虎说:“我们还将实现‘虾稻共生’的更高目标,不掺入任何人为因素,让虾稻相伴相生、自然成长。”
放心“稻虾”,全产业链演绎舌尖上的安全
——从养殖户到龙头企业,都牢固树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从线下交易到线上销售,实现质量监管和质量追溯全覆盖
胡臣伟从部队复员回到白鹭湖农场,在700多亩的湖田里专门从事虾苗繁育和销售。如今,他已是当地有名的小龙虾育种大户。
每天,他都会让工人通过监控系统,查看水质情况和虾苗状态。“农药、化肥基本是零投入,否则,小龙虾根本就不可能存活。”胡臣伟说,正因如此,才使得小龙虾品质得到了保障,“绝对是绿色无公害食品”。
只有种养大户还远远不够,如何带动更多的人进行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种养?白鹭湖农场组建合作社吸纳社员,与湖北莱克集团合作。合作社按照企业的统一标准,规定操作模式,引导社员改变旧习,培养现代农业种养理念。
农户农产品安全质量意识的提高,与龙头企业的示范引领是分不开的。
记者来到莱克集团,董事长郑玉林说,集团产品主要出口欧盟、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对质量要求很苛刻,不仅要过自检、商检关,还需获得进口国当地检验检疫部门的认可。 (下转第二版)
潜江市龙虾产业发展促进会秘书长吴本远说:“每年进入小龙虾养殖季度,相关部门都会深入全市水产投入品销售点,发放《禁用渔药清单》加强宣传,并与各养殖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签订质量安全承诺书。”
2010年以来,潜江配合部级、省级抽检小龙虾样品256批次,合格率均达100%。今年以来,潜江共开展小龙虾快速检测150个样品,送省定量抽检20个样品,检测合格率均达100%。
管住小龙虾养殖源头,跟踪监管小龙虾生产养殖、消费、加工等环节。潜江对市域内小龙虾经销商实行“一票通”制度,保证小龙虾货源明了、去向可追。
近年来,潜江小龙虾产业也搭上了电商快车。记者在“中国虾谷”里的中国小龙虾交易中心看到,大厅里交易红火,大厅外车水马龙,分拣、过磅、装车……码放整齐的包装箱上贴着产品检验合格证,并写着“发往北京、上海、郑州……”等字样,标志着刚出水的小龙虾即将踏上旅程,摆到千里之外的餐桌上。
对于发展势头迅猛的电商销售渠道,潜江在小龙虾质量监管上更是同步跟进,并加强对市面上经营场所销售预包装熟食小龙虾产品的摸底,确保规范化经营。在潜江,通过合作社养殖、交易中心交易和企业加工的小龙虾,都已建立了质量可追溯体系。通过扫描产品二维码,销售日期、生产单位、种苗来源等信息一目了然。目前,潜江已有4.5万亩稻田里的小龙虾拥有这样的“身份证”,“十三五”期间将实现全覆盖。
品质好不好,口碑来说话。潜江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陈洪思说,今年“五一”三天小长假,就有10万余外地食客赴潜江吃虾,全市2000多家餐饮店卖了50万公斤以上的小龙虾,营业额达1亿元。而在随后举行的第七届湖北潜江龙虾节,依旧延续了往届的火爆势头。慕名而来的车辆在高速路出口排起了长龙,潜江市内大小餐馆人气爆棚,停车位更是“一位难求”。
生态“虾稻”,扎起稳粮增收“放心米袋子”
——虾稻共作必须以粮食为主角,在动植物和谐共生的相互作用下,水乡稻米成为一种接近天然的生态稻,优质优价让农民种稻既赚钱又体面
一袋袋“水乡虾稻”大米从巨金米业有限公司的
流水线上鱼贯而出,很快被装箱上车,即将发往省外。公司董事长李广斌说,在需求旺季,公司每天向全国市场外运大米100多吨。旺盛的市场需求,是对“水乡虾稻”品质的肯定。为保证粮源,巨金公司与高场、积玉口等地水稻种植合作社及种粮大户,采取订单形式开展合作。
刘军是千特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通过“虾稻共作”种出的稻米,每公斤卖到了14元。在农业部举办的第十一届中国优质稻博览交易会上,“虾乡稻”被评为“金奖大米”,随后又通过了绿色食品认证。
稻米是我国重要的口粮作物,事关国家粮食安全。潜江市市长黄剑雄认为:“‘虾稻共作’必须以粮食为主角,确保粮食生产的绝对安全,同时又要提高种粮农民的收入和积极性,让农民种田既赚钱又体面。”
“水稻生长过程中产生的微生物及害虫为小龙虾的发育提供了充足的饵料;而小龙虾产生的排泄物又为水稻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物肥;水稻收割后,秸秆还可还田,培肥地力。在这种优势互补的生物链中,小龙虾及水稻的品质都得到了保障,更使稻米成为一种接近天然生长的生态稻。”潜江市农业局局长王维说,种养全程尽量采用物理或生物手段防治病虫害,实现了“一地两用、一水两养、一季双收”,既保障了粮食安全,又节约了水源,破解了农民种粮不增收的难题。
为提高种粮收益,由潜江市农业局等牵头实施的“‘虾稻共作’模式下籼改粳集成技术研究及产业化”成果,经省农技推广总站、华中农业大学等单位专家组共同鉴定,达“国内先进水平”。
潜江市委农办副主任熊先忠举例说,湖北虾乡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作为项目试验方,运用该技术后,2015年粳稻每亩平均单产618公斤,按国家最低收购价格每50公斤155元计算,效益1915.8元,比同期籼稻每亩增产65公斤,农民每亩可多增收474.7元。此外,“虾稻田”里除了水稻增收,还能做到亩产小龙虾208公斤,效益约5000元。综合计算,每亩效益可达7000元,比油稻、“麦稻模式”增收3000元左右。从2013年起,潜江通过企业订单生产,示范种植粳稻5000亩,结果表明,“虾稻共作”模式下,粳稻比籼稻优势明显。3年来已累计推广3.5万亩,新增效益9600万元,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今年,潜江全市稻田养虾面积将扩大到40万亩,带动更多农民种粮增收。
“龙头”领舞,构建强产富民新格局
——以做大做强虾、稻产业为中心,企业将分散的土地流转入股进行集约化管理,农民再以反租倒包等形式从事种养,使双方结成利益共同体
清晨,潜江市熊口镇赵脑村万亩“虾稻共作”基地,村民们将收获的一筐筐小龙虾,送进华山水产食品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傍晚,在该镇迁村腾地、统一规划建设的华山综合社区内,村民们走出联排的六层楼房,在小区广场上休闲健身。
一边是田成方、树成行、路相通、渠相连的湖田,一边则是现代化的新型社区。农民离土不离乡,在上楼的同时依旧可以守望“虾跳稻长”的田园风光。
因为村民就地就近城镇化、社区化,使华山公司的生产原料有了保障,镇容镇貌有了质的飞跃……而这都离不开龙头企业的主动参与和示范引领。
华山公司董事长漆雕良仁介绍,为谋划稳固可靠的原料基地,2012年,公司与赵脑村农民签订“迁村腾地、整体流转”协议,探索试行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对流转土地,公司出资按现代农业标准建设“虾稻共作”养殖单元,再倒包给村民,并签订五年农田承包合同。农户种养的农产品由公司收购,收入全部归农民所有。
如此,农民和企业结为利益共同体。农民只需专心种养,为企业提供优质原料;企业则包揽加工、经营、销售等市场行为,通过产业化经营,将农产品的增值收益更多地留在本地、留给农民。
熊口镇政府以华山公司为主导,在镇区建设华山综合社区,安置赵脑村2400多村民整体迁入,实现就近就地城镇化。“新市民”在分享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基础上,已实现生活方式的大转变,并从身份和社会保障上逐步向“市民化”转变。赵脑村村民许玉堂告诉记者,如今生活条件改善了,钱包也鼓起来了。他把自家田租给华山公司进行高标准平整后,再返租倒包回来,按公司标准进行“虾稻共作”,每亩收益6000元,是原来单种棉花、种稻收益的4倍。
“企业+农户”极大地拓宽了农民就业、增收渠道:财产权显性化并明显升值,除土地流转租金收入外,农居变为城镇“大产权”住宅,财产价值提升,面积宽裕的还可以通过出租挣一份租金;通过经营稻田虾池,让一部分人成为离乡不离土的职业农民,获得比过去更多的土地经营收入。而另一部分人进入公司、专业市场、园区,从事加工、销售、物流等环节,成为职业工人或小老板。同时,通过整村推进土地流转和基地经营管理,村集体每年增收100万元,对村民的综合服务效能大大提高。
为进一步延长小龙虾产业链,实行循环产业发展,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华山公司正加大开发甲壳素等保健品的研发力度,力争实现小龙虾产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生物医药高新技术产业的跨越,让农民分享更多增值收益。
政策扶持,让虾稻共作天地更宽
——政府给予宽松的产业发展政策空间,科研、金融等机构加大支持产业发展服务力度,虾、稻全产业链加粗加长,三产融合路径愈加清晰
历年来,潜江市委、市政府都高度重视虾稻产业的发展。2007年,潜江市政府出台扶持政策,对新发展“虾稻连作”模式的地方按每亩10元的标准予以奖励。
2013年,市政府根据全市水稻田的资源条件,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集中连片、规模经营,对新发展“虾稻共作”模式的养殖户按每亩40元的标准实行以奖代补;2014年,又对新发展的千亩连片基地每亩给予40元的补贴,对连片发展2000亩以上的板块基地给予1万元奖励。
短短3年时间,到2015年底,潜江已建成7个万亩和32个千亩集中连片“虾稻共作”标准化基地。与此同时,金融机构也顺势而为,推出服务“虾稻共作”的金融产品。潜江中银富登村镇银行在全市推行“欣农贷——‘虾稻共作’产品贷款”业务,帮助农民解决虾稻共作融资难问题。
2015年10月28日,潜江召开龙虾产业升级发展推进会,成立了以市长黄剑雄为组长的小龙虾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下发了《关于加快潜江龙虾产业升级发展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了龙虾产业在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把龙虾产业打造成富民强市的第一特色产业、转型升级的第一示范产业和接二连三的第一综合产业,带动更多农民增收致富。
从零星养殖到连片成方,从“虾稻连作”到“虾稻共作”,从龙头企业的示范引领再到餐饮业的火爆拉动……16年的发展历程,潜江虾稻产业已形成集科研、养殖、加工、出口、餐饮服务、冷链物流、精深加工等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潜江市委书记胡功民说:“‘虾稻共作’模式已经成为现代农业产业的硬支撑,今后将着眼全国、放眼世界,全力推进虾稻产业转型升级。”
展望未来,潜江将继续加大对虾稻产业的扶持力度:把虾稻产业争取纳入湖北省级战略产业发展规划;推进退田还湖,今年年底前建设2万亩原良种保护地;创建小龙虾产业发展基金,成立小龙虾产业发展局;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土地确权、确股,激发农民创业、创新活力……
潜江市委副书记龚定荣说:“今后要做到虾、稻双轮驱动,向虾稻产业化方向发展,提升虾稻品牌效益和附加值。在虾稻主推品种、全程标准化种植、精细加工、品牌建设等方面下功夫,加强虾稻全产业链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合作。”
“手中捉条鱼,口里含条鱼,眼里望条鱼。”一天至少接到30多个农户咨询电话的水产专家陶忠虎,如此憧憬稻田综合种养的发展前景。而作为“虾稻种养第一人”的刘主权,如今已是牛湾湖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身份虽变了,但初心不改。每天一大早,他都会来到湖田边转悠,一会儿蹲下来看看“虾宝贝”,一会儿又站起来远眺稻田,似乎在盘算着虾肥稻香能给他带来更多的收益。
上一篇:五大连池致富“金种子”植根沃土
下一篇:中科院首推“生态草牧业试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