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迈向现代生态农业的铿锵步伐
来源: | 作者:admin

  安徽蚌埠市五河县的10万亩牧草开镰收割。李向前摄

  本报记者钟欣

  蔚蓝天空下涌动着金色麦浪,收获的味道随着暖风扑面而来。5月24日上午,在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徐圩乡,盛世兴农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尚跃已经带着合作社社员们先行一步——在地头备好水稻秧苗,准备旱改水的小范围试水。

  “现在的合作社如果再按传统思维搞农业肯定不行了。我们合作社是以合作增收和建设生态高效农业为目标,不仅要增产,更要增效。”尚跃滔滔不绝地讲起了合作社从去年以来调结构转方式的很多新做法。

  作为国家级示范社,盛世兴农合作社的积极行动可谓蚌埠市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一个缩影。全市以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为抓手,聚焦规模化、组织化、绿色化、设施化、链条化,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全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争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由增产到增效绿色生产理念深入人心

  “我们合作社是良田、良种、良法、良制‘四良并进’,从去年以来开展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减肥减药节水,增产增收增效。”尚跃告诉记者。

  望着面前金灿灿的麦田,尚跃说:“今年我们种的是县农委推荐的强筋小麦品种,亩产不会低于1100斤,比我们以前种的普通小麦每公斤能增收3毛钱。今年,我们把旱改水作为结构调整的核心内容,先改1500亩地种水稻,减少玉米种植。今年合作社还要建育秧工厂,准备把全乡的旱改水都带起来。”

  徐圩乡乡长杨光告诉记者,全乡已经做了发展旱改水的5年规划。“以前小麦、玉米的种植方式占99%,现在玉米不挣钱,水稻的亩均效益要比玉米高一倍。”而且,他对尚跃正在探索的稻田养鸭、稻田养鱼模式非常感兴趣。

  “我已经订好了宜兴麻鸭的鸭苗和‘中科3号’鲫鱼苗,今年要拿出100亩地试验有机稻。每20亩地划成一个小区,一亩地养12只鸭,一个小区是240只,100亩地就是1200只,这都是根据承载量算好的数量。”尚跃似乎胸有成竹。

  “你先做好示范,以后咱们乡里推广。”杨光对他说。

  怀远县10万亩小麦高产攻关示范片的核心区就在徐圩乡。作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怀远全面开展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支持绿色增产技术推广,力促化肥利用率和农药利用率分别提高1个百分点,不断提高粮食品质和质量安全水平,并深入开展小麦高产攻关、水稻产业提升、玉米振兴计划等粮食“三大行动”。

  绿色增产首先是理念的改变。蚌埠全市把“绿色”内涵和要求贯穿于粮食增产模式攻关示范行动全过程,突出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高度重视安全投入品使用和物理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达到节本与增效同步。

  来自蚌埠市农林委的信息显示,目前,全市建立小麦、玉米、水稻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示范面积90万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95%,化肥使用量同比下降6.2%,化学农药使用量同比下降7.8%。全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去年,全市实现粮食总产286.6万吨,同比增长4.02%,增幅居全省第二。

  既要绿色增产,更要绿色增效。全市开展品牌建设示范行动,按照农业标准化、品牌化和产业化的理念,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加快发展绿色食品,因地制宜发展农产品地理标志和有机农产品。以怀远县的80万亩糯稻为核心,蚌埠正力推自己的品牌粮食县走向全国。

  科技创新催生秸秆循环利用

  麦收时节又至,禁烧秸秆的宣传车正穿梭在各麦区的乡村。对此,蚌埠市农林委副主任李勇对记者说:“我们鼓励科技创新,研究推广了秸秆利用的不同模式,让秸秆有去处,而不是一烧了之。”

  安徽莱姆佳生物科技公司坐落在怀远县经济开发区。经过3年研发,他们开发出能完全腐解作物秸秆的有机物料腐熟剂,通过了省级科技成果鉴定,并获得农业部有机物料腐熟剂登记证。去年,在怀远县建立了两个小麦秸秆肥料化利用示范基地,共投入300多万元,处理秸秆7000多吨。

  在光照充足的试验大棚里,莱姆佳公司副总经理王德生告诉记者:“小麦秸秆肥料化利用成本高、投入大、企业见效慢。要破解这个难题,必须延伸秸秆循环利用产业链,增加秸秆堆腐后产品的附加值。去年,我们研发出了利用腐熟秸秆生产有机双孢菇技术,目前公司已实现有机双孢菇小批量生产,生产双孢菇的下脚料再生产有机肥;腐熟的秸秆还可作为基质、土壤修复剂的原材料,实现了秸秆绿色循环利用。”

  今年,在蚌埠市农林委和怀远县的支持下,莱姆佳在怀远县建了3个秸秆绿色循环利用示范点,采用“企业+经纪人”模式常年进行秸秆处理,2016年计划综合利用约10万亩耕地的秸秆。

  蚌埠市农林委成立了秸秆综合利用工作领导小组,强力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去年,在全面落实中央农机购置补贴的基础上,全市加大对大马力拖拉机和秸秆粉碎机、打捆机等配套秸秆还田与离田专业机具叠加补贴力度,主推以全量粉碎还田为主,辅以能源化、饲料化、肥料化、原料化、基料化的“一主五辅”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模式。2015年,全市350万吨各类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其中还田利用达65%以上。

  一二三产业融合生态农业系统让乡村更美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优、调高、调精农业产业,推进种养结合、农牧结合、一二三产业融合,大力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建设,是蚌埠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

  位于五河县的现代牧业蚌埠牧场占地面积3500亩,存栏奶牛4万头,日加工液态奶能力达600吨。现代牧业着眼于未来产业的发展趋势,在五河县展开了种养加一体化、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

  据现代牧业副总裁陈红波介绍,秉持环保理念,蚌埠牧场建设了36.8万立方米的粪污处理沼气池设施。通过沼气发电系统,综合利用沼液、沼渣,并以沼气技术为纽带,将沼气、养殖和种植技术进行优化组合,形成无污染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系统。

  牧场周围一望无际的绿色牧草,让人们以为置身于塞外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这是秋实草业有限公司流转周边10万亩土地种植的紫花苜蓿,草地上间或可见一个个沼液罐。秋实公司副总经理何志祥告诉记者,4年前刚流转来的土地由于长期过量施肥板结很厉害,保水性也差,几年来他们持续施用密闭系统处理过的沼液,土壤有机质明显提升,苜蓿也长得越来越好。

  10万亩苜蓿保证了蚌埠牧场的饲草需求,牧场项目还带动了周边近5000户农户的5万亩青贮种植,每年亩均增收150元以上。五河县朱顶镇大柳村的青贮种植大户柳法忠,今年自己花10万元在地里立起了沼液罐。五河县小溪镇的小溪互利合作社索性购置了价格不菲的青贮收割机,决心长期与现代牧业合作。

  在固镇县新马桥镇卢渡村,阳光禽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田恒光正通过大屏幕观察一个个鸡舍的实时状况。2013年,固镇县开始实施亿只肉鸡养殖产业化项目,田恒光是当时第一个报名参加的养鸡专业户。今天,他的合作社年出栏肉鸡600万只,与台湾大成集团签了长期订单。在整洁的养殖小区内,田恒光说:“我们合作社的双层钢构鸡舍节能环保。我们统一用大成供应的饲料,严格控制用药,县里有专业防疫队负责防疫,出栏的肉鸡全程可追溯。鸡舍采用一次性清粪,都由专业服务队直接装车运走,送去加工有机肥,我自己还流转了100亩地种苗木,用来消化刷鸡舍的废水。鸡场实现了污染物零排放。”

  从零碎化到“一块田”把选择权交给农民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主线仍然是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在怀远县徐圩乡殷尚村,68岁的邵志敏指着不远处那块金色麦田说:“这19亩地都是我家的。不过以前我家的承包地一共有零零碎碎的9块,这是前年我们村里各家协商后抓阄儿,才每家都换成了一块地。”

  2014年9月,由邵志敏、邵东洋等几个农户牵头,殷尚村东邵组的35户村民自发开展了换地并田尝试,通过农户协商、互换并块、抓阄儿分田,并预留好了沟渠路等公共用地。最终,东邵组村民以签字摁手印的方式,将过去一家几处的小田块合并成大田块,实现了一户一块大田。

  “一块田好种好收好管理。以前的小块地大机械用不上,土地纠纷多,流转起来也不方便。”邵志敏说。

  “1992年实行第二轮土地承包,当时受水利设施、生产条件等限制,不同地块产出差别较大。为公平起见,土地分成了三六九等,再分给农户,好田差田家家有。一家几块田、十几块田很常见,几分到一亩不等,十分零碎。”徐圩乡经管站站长褚作新说。

  “村民能自发互换并地,说明‘一块田’经营模式是民心所向。”杨光说。看准了农民对小田并大田的迫切需求,去年以来,徐圩乡牵住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牛鼻子”,大力引导农民把分散、零碎的耕地以互换并块的方式依法流转,探索出适度规模经营的“一块田”经营模式。

  去年6月,蚌埠市制定了《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实施意见》,鼓励在农户自愿的前提下,采取互换并地实现“一块田”承包经营,解决承包地分散、细碎化问题。明确对实施“一块田”合并土地100亩以上的村,按照互换并地面积每亩100元的标准进行奖补。来自市农林委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市共有12个村民小组实行“一块田”经营,地块由原来的3967块并成908块,总面积1.05万亩。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全市55个乡镇各选择一个村试点,并逐步推开。

  在邵志敏家里,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道墒沟一尺宽,我们全组463亩地有150多条墒沟。合并大田后,原先的田埂被推平,墒沟减到20多条。去除田埂和界沟后,一下子多出十几亩地,村里因此开出了5条路,大家都方便。”

  邵东洋说:“‘一块田’帮我们增收增效,政府的奖补资金修好了地里的路、挖通了水渠,大机械进出方便,大雨天排水快,庄稼收成比以前更有保障了。”

  “‘一户一田’后,土地流转更省事,一些种粮大户纷纷找上门,每亩流转价格比别的村高多了。”殷尚村村主任魏伟说。

  在现代牧业办公大厅里镌刻着这样一段话:“有人看着过去做事,有人看着现在做事,我们要看着未来做事。”这种企业文化的诉求,似乎也能体现出蚌埠人面对深化农村改革的责任与担当:改革不能等靠要,改革需要解放思想,改革更是实际行动。4200年前,大禹在这里劈山导淮,召会诸侯,气势磅礴;今天,蚌埠人正以踏石留印的改革精神勇往直前,努力让这里的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农村更美,让这颗淮河岸边的明珠更加璀璨夺目。


收藏
0
有帮助
0
没帮助
0
相关阅读
中国农民网 2002-2024 © 版权所有 / 监督电话:010-84629985 / 投稿邮箱:cnfarmer@yeah.net
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2006 备案号:冀ICP备14003373号-3 / 冀公网安备 130730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