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寿光市“四大工程”做强品质农业纪实
来源: | 作者:admin

18年倾心种好一棵菜

  ——山东省寿光市“四大工程”做强品质农业纪实

  李建忠 黄海艇 本报记者 于洪光 吕兵兵

  山东寿光蔬菜产业有多强?以下几组数字可见一斑:面积约60万亩,年产量可达450万吨;2016年销售收入180亿元,菜农亩均纯收入达3万元;一户普通菜农管理一到两个大棚,总占地约五六亩,年纯收入可达20万元。

  寿光蔬菜产业以反季节设施蔬菜种植为主,自上世纪80年代孕育,90年代发展,新世纪后进入稳步提升阶段,其科技水平和富民能力,始终领跑全国,并跻身世界蔬菜生产先进行列,与美国加利福尼亚、荷兰兰辛格兰、西班牙阿尔梅利亚并称“世界四大蔬菜区域优势中心”。

  4月上旬,迎着明媚春光,记者深入山东省寿光市乡村,探寻寿光蔬菜产业多年来领跑全国的奥秘。采访中,寿光市委书记朱兰玺的回答言简意赅:自2000年举办首届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向全世界亮出“寿光蔬菜”品牌以来,寿光18年来倾心种好一棵菜。近年来,以做强品质农业为根本遵循,先后实施了品质环境、品质种苗、品质生产和品质监管“四大工程”。

  品质环境:蚯蚓和小蘑菇又回来了

  在洛城街道浮桥村的大棚里,菜农岳作忠抓起一把土向记者介绍:“你看,这是蚯蚓钻出来的孔洞,这是自然长出来的小蘑菇。以前,咱种菜大肥大水,土壤板结得厉害,蚯蚓都不见了。2011年以来,咱改施有机肥、配方肥,后来又安装了水肥一体化设备,土壤越来越软,土质越来越好。”

  岳作忠自2011年起,每购买一吨新型肥料,享受市政府补贴300元。后来安装的水肥一体化设备,也获得了2000元的项目补贴。

  双王城生态经济园区南木桥村的土地多是盐碱地,这几年村里引进基质栽培、水培等技术,种植设施蔬菜,口感和品质一点儿也不差。有的地方还引来海水种植耐盐蔬菜,效益更高。

  寿光市副市长王丽君介绍,良好的产地环境,是生产品质蔬菜的前提。寿光实施了沃土工程,“十二五”期间已累计投入4000万元,改良土壤28万亩;现在已启动了第二轮,再投入4000万元对需要改良的土壤全部改良一遍。先后推广了蔬菜秸秆综合利用、水肥一体化、地膜污染防治等技术,年秸秆处理能力达105万吨,水肥一体化和氧化生物双降解生态地膜技术推广面积分别为10万亩和3万亩。

  专业数据显示,寿光的土壤物理性状和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土壤有机质由1.56%提高到1.71%;肥料利用率提高了15%以上,土壤容重由1.40g/cm3降低到1.35g/cm3,土壤孔隙度由48.3%提高到49.5%。

  品质种苗:年繁育能力达14亿株

  虽然仅是一个县级市,寿光却拥有一所全日制应用型普通本科高校——潍坊科技学院。该学院拥有硕士以上学历的蔬菜花卉育种团队57人,拥有各类亲本材料近2万份,自2013年以来累计通过鉴定的蔬菜品种达22个。

  “立足寿光蔬菜产业的雄厚基础,学院重点推进了蔬菜方面的学科建设,提升了学院发展水平。去年以来,学院又成立了潍科种业科技有限公司,力争使公司发展成为育繁推一体化的大型综合性农业龙头企业。”学院院长李昌武说。

  不仅是潍坊科技学院,寿光蔬菜种业集团、新世纪种苗等育种企业,已与中国农科院、中国农大、东北农大等13家院校合作,借力开展蔬菜新品种研发,寿光蔬菜育种已整体进入商业化合作育种阶段。

  王丽君介绍,近年来,寿光蔬菜种业重拳频出。2012年,寿光制定了《加快蔬菜种业发展的意见》,每年整合2亿元,支持蔬菜种子研发和种苗繁育产业,打造中国蔬菜种业“硅谷”。2013年,农业部与山东省政府签署“国家现代蔬菜种业创新创业基地合作备忘录”,在寿光规划建设了占地138亩的国家现代蔬菜种业创新创业基地研发中心和150亩的配套示范试验区。美国孟山都、瑞士先正达、荷兰瑞克斯旺等国际知名种子公司,以及中国农科院、国家蔬菜工程中心、中国农大等6个国家和省级农业研发机构,都在寿光设有分公司或建有研发中心。

  目前,寿光已建或在建的研发中心达13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蔬菜品种达46个,种苗年繁育能力达到14亿株。寿光已连续四年举办了“中国(寿光)设施蔬菜品种展”,每年集中展示蔬菜新品种3000多个。

  品质生产:“轻松种好菜”渐成现实

  在寿光市洛城街道李家村,村党支部书记李昌全说:“以前,种植设施蔬菜是个辛苦活儿,年轻人不愿意干。现在不同了,村里一半以上的年轻人回来了,寿光新一代菜农亮相了。”

  李昌全介绍,寿光现在建设的新大棚,棚体更大更宽,普遍应用了水肥一体化和自动防风、喷淋等温湿度控制技术,很多年轻人用手机就能控制大棚卷帘、温湿度调控、浇水等环节,劳动强度大大降低。再加上技术上有老一辈菜农传帮带和合作社的指导,收入远超打工收入,年轻人自然就回来了。

  市农业局局长张茂海告诉记者:“在寿光,‘轻松种好菜’已渐成现实。通过推进‘旧棚改新棚’工程,新建大棚1.1万多个,面积6.3万亩,推广应用了物联网、水肥一体化、温湿度及光照自动控制等技术,大幅提升了蔬菜生产的设施化、自动化水平,不仅保障了蔬菜品质,还降低了劳动强度。同时,通过构建‘联合社+合作社+农户’的封闭式生产服务体系,以服务体系组织化促进了生产过程的标准化。”

  文家街道桑家营子村菜农桑龙海,用了一年新大棚后心里有数了:水肥一体化技术使化肥投入减少了60%,省出来4000元;新棚病虫害以预防为主,农药使用很少,投入减少约90%;同样种茄子,新棚管理水平更高,亩均增产约30%。“新大棚自动化水平高,管理用工减少了一半。以前,我们两口子种两个旧棚,很累,年收入很难到15万元。换了新棚后,两口子管理一个棚,很轻松,年收

  入达到了20万元。”桑龙海笑言。

  品质监管:蔬菜生产进入“大数据”时代

  在位于洛城街道的华仁蔬菜交易市场,市场经理黄新华每收购一批蔬菜,就会登陆“寿光市农业大数据平台”,输入收购蔬菜的产地信息、检测信息和交易数据,随后打印出通过数据平台生成的二维码,贴在该批蔬菜上。

  同样,在位于洛城街道的农资经营店,店主付增波的农资销售记录,也不再是以前的记账本,而是用电脑进行电子记录,并即时上传到大数据平台。

  该大数据平台的研发方、山东潍科软件科技有限公司经理刘效伟介绍,该平台包含蔬菜种植、蔬菜交易、农业投入品交易、农业标准化技术信息、农业大数据搜索引擎、蔬菜质量检测和追溯数据共6大功能,可以查询到寿光蔬菜的产地、生产记录、检测记录和交易记录等信息,还可提供数据分析、价格查询、预约销售、技术指导等多项服务。

  张茂海坦言,多年来,寿光始终把质量安全作为品质农业发展的“生命线”,把寿光打造成全国最安全、最放心的“菜篮子”。建立了由39人组成的市农业综合执法大队,15个镇街全部建立了5到10人的执法中队,形成了市镇村“两级执法、三级联动、全面覆盖、分级负责”的质量安全监管执法体系。同时,在生产基地、农业企业及大型超市设立了蔬菜质量速测室,对“进来的菜”严格检测,对“出去的菜”,贴上二维码,建立追溯体系。

  “为加快农业专业数据的有效整合、融合和应用,推进品质监管、智慧监管,从2016年5月份,寿光开始筹建寿光市农业大数据平台。到目前,已累计投入300多万元,对15处镇街区蔬菜质量检测、1800处农资经营店交易、900家蔬菜市场交易和全体农户蔬菜种植等数据进行集中采集、分析和使用。”张茂海说。

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农民日报

收藏
0
有帮助
0
没帮助
0
相关阅读
中国农民网 2002-2024 © 版权所有 / 监督电话:010-84629985 / 投稿邮箱:cnfarmer@yeah.net
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2006 备案号:冀ICP备14003373号-3 / 冀公网安备 130730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