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郊楹联第一村这样打造个性名片
来源: | 作者:admin

引入楹联文化建设乡村文明

  京郊楹联第一村这样打造个性名片

图为外来考察团正在参观新地村农家楹联。

图为新地村村口楹联。

  魏明俊 文/图

  来到京郊怀柔区汤河口镇新地村,一排排干净整齐的民居,一幅幅喜庆吉祥的楹联映入笔者眼帘。此时此刻,笔者感到一股清新的文化之风扑面而来。

  “郑重为人心储秀,真诚处事德生莲”这幅由北京市楹联学会名家根据新地村村民郑秀莲名字创作的嵌名联,如今就镶嵌在郑秀莲家的大门口,成为她为人处事的行为准则。时间虽然已经过去3年有余,可在郑秀莲的心里,那一幕仿佛就在昨天。

  郑秀莲手指着镶嵌在自家门口的楹联微笑地告诉笔者:“这副对联说到了俺心坎儿上,通俗易懂,告诫我要郑重为人,真诚处事,只有这样,心灵才能得到净化,家庭才能盛开文明之花。”其实,在新地楹联村建设中,像郑秀莲家这样得到嵌名联的农户不在少数。与其说这些楹联是美化村容庭门的一种装饰,倒不如说是乡村治理、规范村民言行举止的一次有益尝试。

  村庄美了文化建设也要跟上来

  新地村位于怀柔区汤河口镇西北部的深山区,距镇政府所在地13公里,交通相对闭塞。这里虽说名为新地,可2010年以前,全村60多户住的全是破烂低矮的危房、旧房。2010年,新地村实施泥石流和生态搬迁工程,拆除全村49户破烂不堪的危旧房,进行整村新建。从东到西,一拉溜儿建起三、四排红砖灰瓦新房,村民从此住进宽敞明亮的新居,胡同和街道也都建成了水泥路。

  为美化村庄环境,提高文明新村档次,新地村还通过规划,引导环境整治,实现道路硬化、路灯亮化、环境美化和村庄绿化,由此翻开新地村崭新一页。

  房子亮了,街道宽了,村民们由衷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新地村党支部书记刘志清看得更远,他意识到村里物质生活好了,文化建设也要跟上来。

  于是,经村“两委”班子研究,决定选择村民易于接受的文化载体,实现新农村建设与文化建设的有机融合。刘志清说:“我们村远离干线公路,相对闭塞,村民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必须得找到一种乡亲们熟悉的、能理解的、好接受的形式来推广,特别是推广传统文化,只有这样才能事半功倍。”有了思路,大伙儿开始想办法。有一次,刘志清与时任怀柔三小校长的彭兴江聊天,他说出了这个设想,彭校长觉得创意不错,又请来怀柔区楹联学会的徐东升会长共同研究。最后,三人一拍即合:引入楹联这种流传千年、雅俗共赏的形式,利用楹联文化装扮新地村,给新农村建设赋予特定的文化内涵。

  意向一出,很快得到北京市楹联学会的肯定和北京市怀柔区各有关部门的支持。由此,建设“京郊楹联第一村”的序幕拉开了。

  文人助力京郊首个楹联村落成

  在新地村党支部书记刘志清看来,通俗的常见对联到处都是,写出来贴几副到门上,意义不大。有没有可能把每户村民的具体情况写到对联内容里,做出个性对联呢?于是,徐东升又找到时任北京市楹联学会会长的潘家农请求给予人力支持。

  2013年7月24日,北京市楹联学会领导带着来自北京楹联学会、怀柔区楹联学会的20多位会员,冒着酷暑,来到新地村采风,大家深入农家,走东家、串西家,与每户村民面对面交流、心贴心沟通,就每户家庭成员的基本情况、从业情况,一一进行广泛详细的了解,掌握大量的第一手材料。采风活动结束后,会员们集思广益,认真梳理,有的放矢地创作了132副楹联作品。后经专家评审,择优选出49副楹联作为各户院门的备用联。

  之后,怀柔区楹联学会又邀请市、区楹联书法家将评审出来的楹联一一书写,并请篆刻艺术家进行木质篆刻。就这样,经过几道工序,一副副酱底、金字的楹联匾牌于当年10月下旬陆续镶嵌在新地村家家户户的大门口。工作完成后回头再看,不仅烘托起了村里的文化气氛,个性楹联也成为新地村一道靓丽的风景。

  除此之外,怀柔区楹联学会还协助新地村在村南打造百米传统文化墙,采取图文并茂形式展示孝亲内容,为使其与楹联村的整体布局相吻合,市楹联学会原办公室主任齐双禾、怀柔区楹联学会副会长姜书荣还专门为每副壁画配写楹联,并向村民逐一讲解,寓教于乐。

  值得一提的是,在新地村口简易牌坊的两侧立柱上刻有一副11字对联:“新天气象山村面貌呈祥瑞;福地人文花果馨香蕴物华”。这副对联由怀柔区诗联学会主席徐东升所撰,怀柔区政协主席、北京市书法家协会会员武占刚所书。此联将新地村优美自然生态和全村崭新气象以及村民对新生活的美好追求,展示得淋漓尽致。书法清秀文雅、法度严谨、笔力劲健,配上艳丽的描红处理,彰显出庄户人最爱的富庶之美。

  文游结合新地续写发展大手笔

  2013年10月26日,新地村“京郊楹联第一村”揭牌当天,时任怀柔区副区长的王玉山这样说:“新农村建设与楹联文化的有机结合,是汤河口镇新地村的一大创举,希望怀柔的新农村建设和旅游业要像新地村一样,找准自己与文化融合的切入点,给旅游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随后,王玉山有感而发,诵联一副:“新地新村衍生新气象,好山好水养育好村民”——这对联,是对新地村的赞颂,也是对新地村的寄语。

  自从新地村建成“京郊楹联第一村”以来,昔日这个罕有外人光顾的边远山村,一下子热闹起来。先是村里通了公交车,附近村镇的客人乘车来参观,后来北京城里的客人开车来观光。再后来,名气更大了,甚至贵州都组织百人考察团慕名前来。“京郊楹联第一村”的名号,让这个小山村名声远扬,从传统媒体到各大网站,关于新地村的报道此起彼伏,赢得的掌声不断。

  2014年以来,新地村借助新农村建设和“京郊楹联第一村”的美名,开辟以“新农村里亲自然,农家门口品楹联”为主题的乡村特色旅游专线,并在村南山上建立供游人散步赏景的步道和凉亭,在废弃矿洞养起娃娃鱼。

  一业兴,百业旺。经过两年多努力,如今的新地村已发展起民俗户20多家,并涌现出黄润发等一批龙头民俗户,每年接待游客7000多人次,村民们种植的农家菜、生产的特色农副产品,也伴随游客数量的增加而升值。通过楹联,新地村不仅将传统文化与新农村建设实现有机嫁接,而且奠下发展文化旅游的坚实根基。

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农民日报

收藏
0
有帮助
0
没帮助
0
相关阅读
中国农民网 2002-2024 © 版权所有 / 监督电话:010-84629985 / 投稿邮箱:cnfarmer@yeah.net
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2006 备案号:冀ICP备14003373号-3 / 冀公网安备 130730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