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乡土灵魂的文化传播者
——湖北省“钟祥市乡土作家群”现象观察
本报记者何红卫 乐明凯
农业大市钟祥,盛产粮棉油,也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楚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2000多年前,屈原、宋玉在这里开一代文风,现存遗迹莫愁湖、兰台声名远播。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湖北钟祥市乡土作家群初步形成,他们一方面扎根乡土在农村生产生活,一方面又坚持文学创作写农村写农民。进入新世纪后,钟祥市乡土作家群以丰富的成果名扬荆楚,钟祥市文化品牌多次获湖北省委宣传部“一县一品”基层文化品牌创建奖。
钟祥乡土作家不是一两个人,而是一群人。据成立31年的钟祥作家协会统计,目前,该协会共有会员420余人,其中50多人是省级及以上作协会员,农民作家占会员总数2/3以上,累计出版文学专著390多部,在国家、省部级报刊发表各类文学作品两万多篇,特别是近些年来,总有几位钟祥籍乡土作家在全国红极一时。
钟祥的乡土作家们以土为本,是一支守望乡土灵魂的文化传播队伍,他们延续了钟祥几千年的文脉,为人民而歌,繁荣了大众文学,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钟祥市委书记林长洲表示,“十三五”期间,钟祥要继续积极打造文化精品品牌,要致力于全市文艺事业建设走在全省前列,继续扶持钟祥乡土作家群发展。
传承了一块乡土文学的品牌
乡土作家是指生长在特定领域、立足于本土,以反映本地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为宗旨,从事业余或专业创作的作家。可见,每一位乡土作家的诞生都离不开本地沃土滋养,农业、农村、农民是乡土作家们创作的源头活水。
创作了2000多首诗歌的农民诗人余秀华40年来生活在钟祥市石牌镇横店村,她创作的诗歌主题多关于爱情、亲情和生活感悟,乡村融入到她的诗里,充满了江汉平原的泥土气息。她写的诗歌作品广泛传播,2014年《诗刊》9月号以《在打谷场上赶鸡》为主标题,重点推出了她的9首诗歌作品。2015年2月,余秀华获得第二届“感动钟祥·最美钟祥人”特别奖,有句颁奖词这样评价她:“一棵稗子开出不可阻挡的花朵,一户农家小院摇晃了中国的诗坛!”
钟祥大柴湖是全国最大的移民集中安置区,这里居住了近10万来自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丹江口水库的河南淅川县移民。67岁的钟祥柴湖镇移民作家全淅林,以自己移民生活的亲身经历,又通过大量走访调研查阅史料,用多年心血写出报告文学《移民大柴湖》,全景展现了移民可歌可泣的故事,2005年初版后,2014年再版,成为水库移民的教科书。
知名领袖传记作家杨道金,从钟祥旧口镇农村的民风民俗写到北京,从平民写到领袖;多次获得“当代文学奖”等文学大奖的知名作家王世春,通过作品把他在钟祥胡集镇五里牌村当村党支部书记的感受经历以文学形式再现;还有“农民写百万字巨著”的钟祥国营罗汉寺种畜场陈军,笔名苦乡,他选择回到家乡务农自由随意写作,而不愿在城市里盲从,他说写作不为赚钱,叶落还要归根……
“由于现代文明对农村的冲击,使得大多数人只能从文学作品中去寻找远去的故土,乡土文学由乡土作家创作,写的是农民,说的是发生在农民身边的事,广大农民爱读爱看,喜闻乐见。”钟祥市作家协会主席蔡章田说。钟祥市乡土作家群现已成为钟祥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也是享誉荆楚的文化品牌,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搭建了一个培养作家的平台
作家协会是党联系广大作家的桥梁和纽带,随着乡土作家数量的不断增多,钟祥作协按地域和文学队伍分布情况,在全市先后成立了6个作协分会,形成了覆盖全市乡土作家队伍的网络。其中,位于旧口镇罗集街1996年成立的郢南分会就是钟祥乡土作家最集中、创作成果最多的分会。
年过古稀的郢南分会会长杨书义是位乡村退休教师,他在各类报刊发表的作品剪贴有几大本。但了解老杨的人都知道,让他骄傲的不是自己发表了多少作品,而是他参与创建的郢南作协分会,培养了很多文学新人。
谈起会员创作情况,杨书义如数家珍:旧口镇曙光村放牛老汉邓玉平创作了长篇小说《月缺月圆》;柴湖镇凌楼村以收废品为生的老人凌贵德发表了小戏曲《梦圆》;残疾青年黄显铭自强不息曾经一年稿费收入过万元……
20年来,杨书义和作协分会的老伙伴们骑着自行车,访遍了钟祥郢南地区的各个村组,为文学爱好者鼓劲宣传。有不少会员是在外地打工,每到节假日都会和他们联系,为他们提供创作信息。过年回来,他们往往会比一比谁写的书稿多。
“协会就是会员的家,每个会员都有故事,都有一个文学梦。”靠自学和引路人走上文学之路的钟祥文联秘书长龚银娥认为,“如果每个地方都能把文学搞好,整个国家文学就会繁荣。”
“钟祥独特的乡土作家群现象的形成离不开文学前辈的付出。”钟祥市市长郭志泉说。上世纪80年代,由已故市作协原主席冯道信等人主持创办的《莫愁湖》《作家之路》《江汉大观园》等报刊,搭建起钟祥文学青年放飞梦想的平台。冯道信去世后,家属遵其遗嘱捐资设立“冯道信乡土文学奖”,每两年颁奖一次,市财政给予相应支持,对钟祥优秀乡土作家进行表彰。
办文学期刊难,在县一级区域想要办好靠市场运作的纯文学月刊更不容易。《莫愁湖》杂志总编辑周桦说,25年来,在这个平台上已发表本地乡土作家的原创作品、创作体会、评论文章数万篇,并两次获得全省优秀文学期刊奖。
营造了一种激励创作的氛围
今年18岁的钟祥学生少年刘博文没有参加全国统一高考,由于有写作特长,他已被保送进大学。刘博文是钟祥乡土作家刘正权的儿子,谈起培养儿子的经验,以专业写作、图书策划为职业的刘正权认为,乡土文学的氛围影响力不小。
刘正权是一个初中没毕业的农民,后来却把文章《五个南瓜窝子》写进了湖北语文2011届高三大联考现代文阅读试题,2012年还在台湾出版过小小说作品集。
如今,刘正权每周还是要到乡下老家住几天寻找灵感,他1/3的时间用来发现新人、指导新人,积极参加各种有利于营造文学创作氛围的活动,只要看见好的文章,就会推荐给相关出版社编辑,在他策划并主编的图书里,都可以找到钟祥乡土作家的作品。
“钟祥的乡土作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钟祥女作家饶秀珍说,在钟祥,有各种各样的文学交流会、联谊会、采风活动,每年作协都要召开重点作家座谈会,让每位作家谈打算,置身浓郁的文学创作氛围之中,都不好意思不多写。
进入新世纪以来,在钟祥历任书记周松青、田文彪、马朝晖等领导的关怀下,通过财政拨款、政策扶持和组织社会资助等形式,设立“乡土文学奖励基金”,创办“兰台”文艺奖等,对重点作品的创作、出版予以资助,帮助乡土作家解决了创作和生活上的燃眉之急。
“先后有39名优秀钟祥乡土作家被推选为市镇两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劳动模范,市里把优秀的乡土作家作为拔尖人才培养。”钟祥市文联主席胡工介绍,市直各单位和各乡镇党委,在入党、提干、评先表模、晋级提薪等方面,都对乡土作家给予优先考虑,优化了文学生态环境,形成了老作家耕耘不辍、中青年作家锐意进取、文学新人不断涌现的局面。
30年来,钟祥文学事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具有钟祥地域特色和品牌价值的农村文化现象。钟祥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李定建表示,将进一步重视和支持乡土作家群的建设和发展,擦亮“钟祥市乡土作家群”的品牌。
上一篇:区域品牌 : 蒲江雀舌
下一篇:瑞金 贫困户走上产业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