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中旬入伏时节,掩映在青山绿水中的湄潭依然惬意宜人。沿山间串村入户的油路前行,随处可见一栋栋漂亮整洁的农家楼房院落,散布在满目青翠欲流的茶园林间。
进入黔北贵州茶叶第一县——湄潭,你能实实在在感受到什么是“百姓富、生态美”。
一片茶叶催生的特色乡村旅游业
湄江镇金花村有个“七彩部落”,位于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生态茶园。这个去年新建的“部落”原名大青沟,有73户人家274人,多年来村民主要靠种茶为业走上致富路,2014年人均年收入达到11400万元。
2015年,该村以良好茶园生态为资源,成立乡村旅游开发公司探索茶旅一体化发展模式,走传统一产连接二产,重点发展三产的路子。村民们以黔北民居、生态茶园、有机稻田等生产生活资源入生态资源股,当年人均就净增收入3000元。村民老徐的农家乐——徐记大食堂,每天营业额在5000元以上。
园区管委会主任叶大祥告诉记者,一片茶叶绿了山头,富了农家,美了乡村。如今湄潭几十万茶农开始向城里人“出售茶园风光和清新的空气”。像“七彩部落”这种融一二三产为一体,茶旅一体化协调发展,村民以资源和资金入股,抱团开发乡村生态旅游资源的农村经济升级发展模式,在湄潭县农村已如星罗棋布。园区二、三产比重由2011年的14.48%、19.7%上升为2015年的22.49%、26.91%。
湄潭县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为驱动,依托生态茶基地建设,以生产性景观、加工工艺体验、美丽乡村建设为资源,实现茶旅一体发展。以中国茶海公园等13个园区为重点,融合文化元素,打造科普旅游、茶文化博物馆等,推进“全域旅游、快旅慢游”,实现乡村旅游“井喷式”增长,全县旅游业增速连续两年位居遵义市第一。
园区标杆效应驱动贵州茶产业快速发展
在湄潭农业园区龙头企业兰馨茶业公司电商工作间,正在处理网购发货业务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每天通过淘宝、京东等平台网销茶叶额在3—5万元,去年双十一当天销售55万元产品。
记者了解到,2012年,以茶产业为主导的湄潭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经科技部批准正式启动建设。近5年间,形成了科技引领茶产业生产、加工、销售、农旅等全产业链良性发展的格局。
大数据应用初露端倪园区以大数据平台建设为科技创新中心点,以农业科技园区o2o官方体验店建设和茶业物联网信息中心建设为两翼,实现了茶产业在线监控、病虫害适时预警和示范点产品质量全程追溯,实现了茶产品线上、线下深度融合,促进了茶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园区建成了以贵州省茶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贵州省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茶产业院士工作站等为引领的科技创新平台,凝聚各方科技创新资源,突破全产业链的关键共性技术;以各级科技特派员队伍为纽带,通过领办、创办企业和开展科技服务,推动科技创新转化,引领产业提升发展。园区先后完成茶产业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等科技项目188个,取得了包括专利、新技术、新品种、新产品、地方和企业标准等成果733项,实现“黔湄系列”国审茶树良种、以“遵义红”为代表的新产品开发应用等科技成果转化91项。
由于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在全产业链的支撑和渗透,湄潭茶产业已成为贵州乃至西部的龙头。全县茶园达60万亩,投产茶园45万亩,建成生态有机茶园4.6万亩。良种无土快速繁育试验示范等技术成果推广辐射都匀、凤岗、石阡、思南等全省主茶区,截至2015年,拉动全省茶园面积达到689.2万亩,位居全国第一。
湄潭园区核心区茶产业年总产值达到28.05亿元,土地产出率9.31万元/亩,农民人均纯收入15300元,比2011年增加7966元。由于推广减量化施用化肥、农药的技术,减少了农村的面源污染,湄潭县森林覆盖率由2011年的59.16%上升到2015年的6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