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耕
种
收
藏
中国农机化导报记者 王晓宇
编者按
马铃薯主食开发实施3年来,产品研发加快、加工工艺不断改进、加工企业不断壮大、市场不断拓展、机制不断健全,马铃薯主食文化不断深入人心,马铃薯主食产品正在走进千家万户。而马铃薯主食开发作为一项创新性系统工程,涉及生产、加工、消费等多个环节,其中生产环节的全程机械化存在诸多短板,成为制约马铃薯主食开发进展速度的主要因素。
第一道坎儿——农民机械化生产意识不足
“我国是薯类作物生产大国,以马铃薯为主的薯类作物是粮、饲、蔬及能源兼用的重要农作物,种植面积达1160万公顷,居世界第一位。”中机美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中心主任杨德秋说。但是,马铃薯生产机械化水平却与其种植面积不相匹配,“当前我国马铃薯全程机械化水平尚未达到30%。其中,机械化收获水平仅为17.7%,而在马铃薯主产区云南和广西等地仅有1%左右,与当前发达国家机械化水平的95%有着天壤之别。”面对这样的数据,杨德秋遗憾地表示,“很多种植马铃薯的农户还没能认识到机械化对于提高其产量的意义。”
的确,长期以来,马铃薯都被看做经济作物中的一类,其生产方式也属于劳动密集型,从播种到收获的每个环节都需要大量的人力完成。随着农村劳动力减少,传统的种植模式显然已经与时代不符。同时,农民对于提升马铃薯产量的通常做法就是大量施肥。“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与日本模式接近,日本农业选择了改良品种和改良土壤在先,机械化在后的道路。具体路径是,土地改良—化学化—良种化—机械化。在走过了‘化学化’这个阶段之后,才会更加注重机械化、良种化的发展。”中国农机流通协会副秘书张华光解释。很明显,当前,马铃薯生产还处于化学化的阶段。“我在调研中发现,有一些地方农民为了追求马铃薯的高产,施肥堪称‘无底线’,每亩地施肥量能达到150公斤。而欧美国家施肥量最多仅为每亩地30公斤。”杨德秋说。如何提高农民意识,让农民认识到机械化生产是提高马铃薯质量与产量的最有效手段是推广马铃薯全程机械化道路上的第一道坎。
第二道坎儿——区域性机艺融合难上加难
一直以来,农机与农艺这对“兄弟”之间的融合问题都被当作马铃薯生产机械化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瓶颈。对此,黑龙江农业机械工程科学研究院李国民教授表示,“农机与农艺融合不仅是一个全国性的问题,更是一个区域性的问题。”
在我国,马铃薯种植区域分为东北和华北一季区、西北一季区、西南一二季混作区、中原二季区以及南方冬作区。区域间的地理特点、种植品种等因素不同使得每个地区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也不同,因此,并不是说片面地解决了某一个地方农机与农艺之间的矛盾就等于适用于全国。“比如,东北和华北地区地势平坦,地块大,宽行、髙垄种植,而且企业化种植发展速度快,全程机械化水平较高。西北地区70%以上为山坡地,地块较小,农田基础设施差,种植模式多,耕作方式粗放,大多需要中小型机械。西南地区山区居多,地块小且分散,部分较大坝区种植模式丰富,耕作较粗放,机械化水平低。南方冬作区冬闲稻田种植马铃薯,地块小,土壤粘重,多采用垄作或畦作,目前,还主要以人工作业为主。”杨德秋解释,“同样的机器在不同的地方也许并不适用。就拿马铃薯收获这个环节来说,目前主要有联合收获和分段式收获两种方式,通常情况下,联合收获被认为是机械化程度最高的收获方式。但是,联合收获在机械化程度相对较高的东北地区并不适用。由于该地区土壤黏重,联合收获机的震动装置无法将薯块上的泥震掉。力度太大的话,还会造成薯块内部破裂,形成水心,造成内部腐烂,这种腐烂还会很快传染给其他的马铃薯。因此,发展马铃薯机械化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由于各地悬殊的地理及气候差异,适应某一地区机型的产品,难于推广拓展到其他地区,产品个性化程度高,很难大批量生产销售。”李国民补充道。由此可见,提高马铃薯全程机械化水平,并不能盲目地追求数字的增长,而更应提高机械化生产的质量,有针对性地研发制造适用于不同地区马铃薯生产的机具,让农机农艺真正地融合在一起。
第三道坎儿——马铃薯仓储还没破题
“马铃薯全程机械化涉及耕整地、播种、中耕、植保、收获,进一步延伸到分级仓储,从而才能够实现马铃薯商品化的全过程。”李国民说。的确,目前马铃薯的仓储问题也急需解决。
小麦、玉米、水稻通过晾晒、烘干便可长期存放,与这三大主粮不同,马铃薯自带“蔬菜”属性,所以其存放需要适宜恒温的条件。据了解,马铃薯适宜存放的温度为 5℃左右,温度过高会造成其霉变腐烂,温度过低则会造成冻伤,如若遭遇太阳暴晒,则会造成其表皮变绿,不能食用。要求如此之高的存放条件,当真给种植马铃薯的农户出了道难题。“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马铃薯收获以后,都采用人工分级挑选,然后装袋储存。一方面,这种贮存方式消耗人力物力,另一方面,这种方式也不适宜马铃薯的长期保存。”杨德秋说。
马铃薯仓储问题得不到良好的解决,还会造成其价格波动,影响农民的种植积极性。“就拿内蒙古来说,由于农民没有地方存放马铃薯,每年秋收之后,土豆便会集中上市,价格自然就会下跌。如果建成了大规模的仓储基地,就能很好地调控其市场流通量。”李国民表示。
据了解,国外的很多马铃薯产品生产厂家如美国百事公司、辛普劳公司在仓储方面都有很成熟的实践经验,值得我国借鉴学习。目前,国内的一些农机生产企业现在也已经注意到了马铃薯仓储这个问题,一直致力于马铃薯机具研发生产的青岛市洪珠农业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洪珠的目标很明确,他透露,下一步该公司的研发重点就将放在马铃薯智能可调式恒温仓储上,尽快给马铃薯安个窝。
马铃薯产业开发亟需补齐机械化生产短板
中国农机化导报记者 杨杰
“以前光在电视上看到种收洋芋(马铃薯)有很多机器,今天现场看到了,还真开眼界。没想到从播种到收获,竟然有这么多机器。不过,我也仔细问了问厂家的销售人员,要真在咱云南本地能使用上的不多。我作为一个洋芋种植大户,就盼望着厂家能够多研发一些适合不同地区的机器,让机器能够随时随地派上用场。”在近日召开的2016中国国际薯业博览会上,专程从云南文山赶到昆明观看马铃薯机械的种植户刘善和告诉记者。
刘善和的想法代表了我国马铃薯种植大户的普遍心声,他们一方面对马铃薯机械化有着强烈要求,另一方面又因为难以找到适宜的马铃薯机械苦恼不已。我国的马铃薯机械化,在当前既迎来巨大发展机遇,但又面临重大挑战。
今年2月23日,农业部正式发布《关于推进马铃薯产业开发的指导意见》,将马铃薯作为主粮产品进行产业化开发。意见提出,到2020年,马铃薯种植面积扩大到1亿亩以上,适宜主食加工的品种种植比例达到30%,主食消费占马铃薯总消费量的30%。
意见对马铃薯机械化也做出了画龙点睛的表述———以品种选育为带动,强化主食产品原料生产技术支撑。集成推广优质高产高效技术模式,组装轻简化栽培、节水灌溉、水肥一体化、病虫害综合防治、机械化生产等关键技术,推广高产高效、资源节约、生态环保的技术模式,提高生产科技水平和质量效益。
马铃薯机械化对推进马铃薯产业开发能发挥多大作用?据统计,如果实现全程机械化作业,马铃薯亩产可增加500公斤,节本增效630元。机械化种植是人工工效的10~15倍,每亩可节省劳动力工值50元;机械化收获可降低损失2%~3%,作业效率提高10倍以上。按此推算,到2020年,马铃薯种植面积扩大到 1亿亩,马铃薯可增加500亿公斤,节本增效630亿元。而且,随着马铃薯机具的不断改善和机械化程度的加快,这个数字还有望进一步提升。
理想的丰满的确诱人,但现实的“骨感”却让人担忧。近年来,我国马铃薯生产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使得马铃薯生产逐步向规模化、标准化方向迈进。然而,由于起步较晚,与水稻、小麦、玉米相比,马铃薯生产机械化水平显著偏低。2014年,全国马铃薯耕整地、播种和收获的机械化水平分别只有48%、19.6%和 17.7%,且不同区域、不同类型机械化程度差异较大,很多地方存在没有适宜机器可用的尴尬。在一些丘陵山区,马铃薯机械化依然是空白。
马铃薯机械化专家、青岛农业大学教授尚书旗告诉记者:“在马铃薯产业开发中,马铃薯生产机械化是其中不得不面临的问题,而且毫无疑问是其中的最大短板,没有马铃薯生产的机械化,加快推进马铃薯产业开发就只能是口号。现在农业生产需要进行供给侧改革,马铃薯产业的供给侧改革就是要大力推进机械化,为马铃薯生产提供坚实的基础和保障。”
所幸的是,解决马铃薯机械化短板的问题已经被提上日程。2012年6月,农业部发布《马铃薯机械化生产技术指导意见》,明确了各地因地制宜推进马铃薯机械化的技术模式,为马铃薯机械化发展打上了一针强心剂。2015年8月,农业部发布《关于开展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的意见》,马铃薯全程机械化被纳入其中。而且,马铃薯全程机械化中的最薄弱环节——马铃薯机收也被农业部明确为主攻方向。
今年6月3日,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在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现场会上指出,马铃薯种植与收获机械化率仍然较低,亟待重点突破。在2016中国国际薯业博览会期间,农业部副部长屈冬玉在视察马铃薯机械展区时,对马铃薯机械化也寄予厚望。他叮嘱马铃薯机械厂家——青岛洪珠农机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洪珠:“好机器离不开好的原材料,做机器一定要用好材料,不能为节省成本,影响机器的质量和可靠性。”
目前,我国以青岛洪珠和中机美诺为代表的马铃薯机械生产厂家也正积极进行技术攻关,为马铃薯全程机械化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现已列入推广目录的马铃薯播种机和收获机多达100多个型号。马铃薯主产区积极制定机械化生产指导意见,加快土地流转,培育马铃薯机械化生产合作社,加大马铃薯机械补贴力度,促进相关科研院所和企业提高研发水平,促进农机农艺融合,推进马铃薯生产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为实现马铃薯全程机械化生产创造条件。
上一篇:全国春茶产值首次突破千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