濒临淘汰的20年前西红柿老品种,摇身一变成市场新宠
“老柿子”“老”味好
陈宏青 张小寒
“是不是该换换种了?”“市场上出来的新品种哇!”每逢秋季,新一茬西红柿开种,建议老时换新种的声音就层出不穷。
“再看看,再看看。”老时话不多,又钻进育苗棚。棚里的柿苗还是20年前的老品种。
老时为啥对“老柿子”情不移?走进威海市文登区高村镇沙柳村,村支书时述忠“倔”里有戏。
不选新种,用老种
2009年,沙柳村成立绿洲蔬菜专业合作社,兼任合作社理事长的时述忠和大伙儿商量,选定了当地人俗称为“草莓柿子”的老品种。
上世纪90年代,沙柳村家家户户种的就是“草莓柿子”。但这种老柿子抗病性差,不耐贮运,产量低,在市场上逐渐被新品种取代。可老时就是不选新种,引得不少内行人当面背后地议论,“老时不明智啊。”
时述忠有他的说辞。“我们这是沙土环境,种出来的这老品种皮薄、糖度高、沙瓤,口感独特,品相也好,老百姓都爱这老滋味。”在“好种”与“好吃”之间,时述忠果断选了后者。
时述忠也不是没想过“鱼与熊掌兼得”。有人上门推销新种子,他会留一点试种;到北京参加种子展销会,尝试新品种。“都不如老柿子口感好。”时述忠说。
选老品种,却不用“老脑筋”。合作社在当地率先引进了基于3G技术和物联网应用的智慧农业管理系统。“拿水肥一体化技术来说,它大大降低了棚内湿度,从根源解决了因大水漫灌而产生的灰霉病易发问题。”时述忠相信,只有“老品种+沙柳村水土+新技术”,才能种出真正的沙柳村西红柿。
老柿子在沙柳村扎下了根。“沙柳村”牌西红柿就赢得市场一片点赞。很多定居在外地的人,专门前来买沙柳柿子,纾解“乡愁”。
不抢旺季,等“凉意”
在商机把握上,沙柳村西红柿也透着股“倔”气:春节市场向来是商家的必争之地,但沙柳村西红柿却让出这一销售旺季,在9月底天凉了定植,春节之后方才上市。
时述忠说:“由于品种的病毒病抗性不强,合作社拒绝‘非绿色’杀菌,要利用夏季高温时段进行天然桑拿杀菌,要等天凉快了才开始定植,上市时间比一般农户晚一个月,基本要等到春节后才上市。”
这一等,损失的可不是小数目。时述忠说,以20元/公斤的最低价、常规月份的平均销售量估算,至少丢掉300万元。
为品质,老时甘心“丢钱”,舍得“砸钱”。他给西红柿“喝”上了特供奶,“吃”上了膨化粮——在当地收购新鲜牛奶,稀释发酵后喷洒西红柿的根和果实;从老百姓手中收购大豆、花生饼粕,膨化后做基肥,生产成本由此提高了两倍。
一套“铁规矩”也定了下来:合作社农户必须按照绿色食品标准进行标准化操作管理,一旦发现违规将强制退社;只能施用牛奶和基肥,不能用任何着色剂、化学基肥等;只能采用诱捕、蒸熏等物理方法进行病虫害方式,拒绝一切化学药剂……这样“倔”种出来的沙柳村西红柿果然不一般,不仅口味独特、营养丰富,而且像当地老百姓说的,“不用洗,在褂袖儿上擦擦就能直接吃。”
不要高产,要效益
沙柳村的西红柿产量也不高,一个近2亩的棚产出15000斤。普通大棚用6分地,就能达到这一产量。
有人开腔了:这不是赔本买卖?时述忠说,舍弃高产的沙柳村西红柿,效益却不低。“走批发市场的普通西红柿每公斤收购价仅在4元上下,而沙柳西红柿的进园采摘价格就达到每公斤20元以上,至少是普通西红柿的5倍。”
支撑高价快销的,是一套品牌运作体系。2010年,也就是合作社成立次年,他们就申请认定了“沙柳村”商标。2011年,沙柳村西红柿通过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绿色食品认证。经过这几年的运作发展,如今不仅“沙柳村”商标成长为“中国著名品牌”,“沙柳村”西红柿还成为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产地成为农业部蔬菜标准化示范基地。2015年,“沙柳村”西红柿更是一举摘得第十六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金奖。
“西红柿是我国种植面积第二位的蔬菜。但这个大市场里,主打口感风味的西红柿品牌却屈指可数。”当地蔬菜站站长刘静说,在山东乃至全国市场,大多数种植越冬西红柿的农户,种的是果大、产量高,有一定硬度的品种,以此来方便运输和大量分销,与此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牺牲了西红柿口感。沙柳村西红柿正是瞄准了正在发育的小众市场,以做强西红柿的水果特征为核心,主打口感、品质牌。
抱着品质和品牌闯市场,“沙柳村”西红柿不仅在胶东有了名气,还走进北京、上海等地,网络销售也一片红火,一小箱3公斤88元的沙柳村西红柿成了市场新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