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已经是9月份,新玉米马上就要上市,而今年实行了8年的临储收购将不再执行,在这样的背景下,行业内外,甚至是国内外都看空新玉米上市之后的价格。甚至有众多机构纷纷预测,玉米到底会下跌多少,有说0.7元/斤,也有说会跌到0.6元/斤,可以说是众说纷纭。作为玉米市场改革的第一年,我们很多人心里都没底,为了给大家提供更多的参考,找了一篇今年5月份的时候的一篇文章。为了方便大家理解,在文章中穿插一些解读。
《民生周刊》记者近日专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国强
改革时机已到
2016年3月底,国家宣布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将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调整为“市场化收购”+“补贴”的新机制。这意味着实施了8年的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即将退出,取而代之的是“市场化收购”。
首先,国内库存充足、全球粮食供求关系宽松,为改革临储等政策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提供了足够的回旋空间。如目前玉米临储库存可以满足国内一年的需求。
其次,稳定的粮食产能基础是推进粮价政策改革的根本保障。产能在,粮食就在。若主要品种出现供需结构失衡,只要采取一定的刺激措施,粮食产能就能够转化为实际生产。近几年临储政策对粮食产业影响深远,2015年临储价格调低以来,各类市场主体已对粮价政策改革达成共识,且普遍认为玉米临储价格调整还未到位,对今后国家政策进一步调整形成预期。2015年9月,国家对玉米临时收购价格作出重大调整,从2014年的1.12元/斤降到1元/斤,收储价格降幅达10%。程国强认为,这次调低临储价格属于过渡性调整,政策调整远未到位。
这里也就是说,今年的玉米价格,至少会低于去年1元/斤的收储价格。
基本逻辑是什么?
程国强进一步表示,解决粮食高库存问题,不能仅限于采取消化某个单一粮食品种库存的专项措施,而是要系统谋划、顶层设计政策改革方案,从根本上消除库存形成机制。
从改革的逻辑看,关键在于必须纠正价格支持政策对各粮食品种价格的过度干预,建立以市场定价为基础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通过调低乃至取消价格支持来消除其对市场的干预和影响,把粮食价格形成还给市场机制,另外通过直接补贴措施来“保收益”,实现定向施策,价补分离。
程国强解释:“必须在改革中统筹兼顾,配套建立粮价改革利益补偿机制,使种粮农民在改革中利益不受损、收益不减少,种粮积极性得到有效保护。”这也意味着,需要配套实施既不扭曲市场,又能实现“保收益”目标的粮食收益补贴措施。
这里说的是,既要去库存,又要保障农民的收益,
路径与可选方案
如何推进粮食“市场定价、价补分离”改革,促进形成“市场化收购”+“补贴”新机制?程国强建议要按照“定向施策、价补分离,创新调控、综合配套”思路,采取“退出粮价支持”+“种粮收益补贴”+“创新粮食调控”“三位一体”组合式改革,形成以市场定价为基础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以直接补贴为主体的农民利益保护机制。
程国强向《民生周刊》记者展示了他建议的改革路径和改革方案:
首先,退出粮价支持,粮价政策改革的起点是退出市场扭曲机制。建议在今年全面退出玉米临时收储政策的同时,分阶段将水稻、小麦的最低收购价降至合理水平。调整到位后,对水稻、小麦、玉米等重点粮食品种,另行采取随行就市的托底收购措施,为农民卖粮提供基本保障。
在玉米收储取消之后,水稻、小麦的收储价格也将下降。但是会保持在托底的价格水平。
其次,“种粮收益补贴”是粮价政策改革的配套措施,主要用于补偿粮价改革对农民收益的影响,有效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种粮收益补贴”实质上是“目标价格补贴”的升级版,其不与具体粮食品种挂钩,任何粮食品种均有获得补贴的权利,属非特定产品补贴,即对所有粮食品种的种植补贴。
价格补贴,直接补贴农民,保障农民积极性。
最后,创新粮食市场调控机制,抓紧建立与粮价政策改革配套的新型粮食调控体系,重构粮食市场的结构关系与稳定机制。
妥善解决粮食临储库存问题,既是当前推进粮价政策改革的重要保障,更是当务之急。
程国强表示,降价销售是基本选项。在全球粮价低迷、国家调低临储价格的背景下,目前临储库存粮食不存在顺价销售的可能。要想有效消化临储库存,就必须考虑降价销售。
不过,降价销售实质上是玉米临储库存成本的贴现,程国强认为是最为有效的库存减损方式。他建议应当机立断,采取降价方式消化库存。
此外,分类处置、分期消化可以把握好销售节奏,避免对当期市场形成冲击。
国储的2亿多吨玉米,想要出售,必须是降价。但是要分批,不能短时间内大量销售,不能对玉米价格造成冲击。这也可以解释,今年玉米拍卖以来,国储释放的玉米拍卖量从少到多,完全是在根据市场的需求以及企业参与的积极性来决定。
程国强还建议划转部分临储库存为调控储备,将2013年收储的部分玉米划转为调控储备,实行轮换管理制度。既可避免玉米降价销售大规模入市冲击市场,也可以为新粮收购腾出库容,缓解收储压力,还可减少降价销售损失。
创新粮食市场调控体系
要建立与粮价政策改革配套的新型粮食调控体系,推动政策从目前的以价格支持直接干预为主导的“增产取向”,向以价补分离、市场机制为基础的“供求基本平衡”转型,逐步形成以政策补贴为基础,预期引导、风险管理、储备调控、贸易补充等工具相结合的新型调控体系。
在粮食供给紧张时,采取综合支持措施既“保供给”也“保收益”,统筹发挥进口贸易的积极作用,提高国内有效供给水平;
在粮食供给相对宽裕时,要弱化价格政策作用,以补贴政策“保收益”为基础,重点管理好生产,严控进口,实现国内供需基本平衡。具体政策工具和调控机制包括:实施粮食产能补贴,建立预期管理机制,加强粮食市场风险管理,新设粮食调控储备,严厉打击走私,有效调控粮食进口。
在这里说的则是玉米进口的态度,在国内玉米供应紧张时,要适度进口,发挥进口玉米的作用;在国内玉米供应充足时,要严格限制进口,以保证国内玉米价格正常运行。
并且,文中多次以进口玉米成本与国产成本进行比较,也就是说,今年国产玉米的价格不会高于进口玉米成本太多。根据目前进口玉米成本1300-1500元/吨来计算,进口玉米成本在0.65-0.75元/斤。根据以上推论,今年玉米均价保持在0.6-0.7元/斤的可能较大。
(文章来源:民生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