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产业链入手解小麦产业难题
来源: | 作者:admin

  小麦,人们最主要的食物之一。拿起身边的方便面、面包等食品,包装上面多会印有与小麦的相关成分。作为我国重要口粮之一,近年来,小麦产量也在逐年提升。虽然受气候条件等因素影响,今年夏粮产量略降,但小麦仍可自给。然而,我国虽是小麦生产大国,但却不是生产强国。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品质的追求带来市场需求的变化,长期以来我国建立起的一套小麦产供销体系,面对新环境也难免出现失灵现象:传统小麦产业链难以解决优质小麦的生产问题,小麦国内外价差较大导致国际竞争力不足……面对种种问题,怎样才能让小麦产业既可种好麦,又能在市场好卖呢?

  优质小麦,进口依赖度高

  中国海关数据显示,2016年6月,中国进口小麦47.7554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11.3%;1~6月累计进口量177.535万吨,同比增长27.3%。作为一个小麦生产大国,为什么还要从国外进口这么多小麦?

  当前高品质小麦供给不够,仍需要通过进口来调剂。“从进出口来看,我国的小麦不但很少出口,近年来反倒进口不少。”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表示,尤其是用在满足面包、糕点等新兴面食产业的小麦原材料缺口很大,每年进口达200万吨。“目前,我国的小麦生产还不能满足食品加工业和消费者的快速增长需求,品种、品质、品牌都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

  “此外,国内小麦价格高于国际价格,有些商家为了减少成本,会在不超过配额范畴内进口小麦。”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黄汉权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说。

  “长期以来,我国小麦产业主要以追求增产为主,普通小麦多用来制作面条,中筋小麦占比较大。”郑风田补充说,我国强筋小麦和弱筋小麦的发展相对比较慢,而近年来国内对强筋、弱筋小麦的需求增长很快,导致进口不断增加。增加的原因是面包与糕点等快速需求增加所致。他认为“年轻一代的消费者,受西式生活方式的影响,食用馒头的比例越来越少,而食用面包与糕点人数则上升很快。”

  目前,我国的优质小麦最大难点在育种上,如何通过繁育体制的改革,让那些虽然产量低,但品质高的小麦能够更多被培育出来,改变过去单一追求产量的格局,还需要漫长的路要走。

  对比国内外小麦价格来看,价差明显。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通过采访了解到,今年上半年,我国国产小麦市场均价为2415元/吨,进口小麦离岸均价折算为人民币之后,为1553元/吨;另一方面,我国目前高筋小麦和低筋小麦产需有一定的缺口,因此,进口的主要是高筋小麦和一部分低筋小麦。

  对此,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彭超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分析说,“再深入一些看,实际上,劳动力和土地的机会成本导致的粮食生产成本竞争力缺乏,是背后的原因。”他为记者算了一笔账:目前,我国生产1吨小麦,加上自家的用工折价和土地机会成本,高达2761元,也就是说,现在的小麦价格尚且无法弥补自家劳动力折价的机会成本。而美国1吨小麦,即使加上其农场主自身家庭劳动力折价和土地机会成本,也只有1627元。其实,如果将自家的用工折价和土地机会成本删除,中美小麦单位产量的生产成本基本相当。

  建立分级收储体系,让优质优价好叫卖

  虽然我国也在鼓励发展优质高产的小麦,包括在品种以及各相关补贴上都在进行探索,但为什么优质小麦仍然紧缺?

  对于农民来讲,优质和高产在现阶段往往会产生一定的冲突。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的专家学者普遍表示,如果整个市场没能做到优质优价的话,农民种植优质小麦的积极性必然不会增强,而更多的是以产量为首要种植选择。因此,优质小麦种植和供给与实际需求相比仍有差距。

  对此,黄汉权表示,受品种开发影响,由于过去我国在种植品种上更多追求的是增产,现在向优质的方向转变,需要一定过程,且要形成优质优价的市场,对于市场监管、公平竞争等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长期以来,我国建立起一套小麦产供销体系——农业家庭种植小麦,被中介收购,然后被储备体系或者加工企业收购。在郑风田看来,这种体系适合于一般面食的需求,对强筋、弱筋小麦等则面临市场失灵问题,农民也不敢轻意种植。“因为种植后优质不一定得到优价,而且优质小麦一般产量低而且不稳定,相关的栽培技术也缺乏指导。导致优质麦不但很难卖出高价,反倒是因为存在品种稳定性差的问题,还有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风险而卖不出去。”他解释说,农民如果种植传统小麦,至少可以卖到国家粮食储备体系中去,当然还有诸多中介帮助。而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起优质小麦的收储体系。“我认为,解决途径是尽快建立小麦的分级收储体系,建立不同等级的品质指标。另外一个途径是建立优质强筋小麦种植基地,但这种区域化种植基地又有可能因规模化种植不够,难以获得高的订单率。”

  彭超对记者坦言,粮食的优质优价本就该以市场来引导。目前,不仅是小麦,包括稻谷等其他粮食,优质难以获得优价。“因为长期托市收购,导致优质粮食与普通粮食品种的价差无法扩大,而优质粮食因为抗性等品种问题,一般单产都略低一些,所以,优质即便能够获得优价,一亩地的收益算下来,也跟普通粮食收益相差不大。”

  “从国家角度来讲,现在我国还在实行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不同档次之间价格应该拉开一点,在国家收购方面可以发挥国家政策的引导作用,让市场看到方向。”黄汉权对记者表示,在市场上要加强监管和处罚力度,让卖家能合法经营,杜绝以次充好,还要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把市场环境进行净化,让真正优质产品能够卖出好价格。

  此外,国家制定最低收购价的时候,要及时进行动态调节,考虑市场价格的走向,考虑到市场供求的变化,“让最低收购价与市场接近,不能差太大,一方面市场会起一定作用,同时,不至于对市场干扰太大。”黄汉权说。

  我国是否可以建立和完善优质小麦收储体系从而为优质优价提供一定条件?“优质小麦收储体系需要依靠市场的力量进行引导,也就是要依靠加工企业的发展。”彭超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说,目前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从供给方面下功夫,降成本、补短板,让农民的生产成本降下来,让加工企业的生产成本降下来,调结构、提品质,让企业能够加工到高质量的粮食,让消费者能够消费到高质量的成品粮。

  产业链上做文章

  虽然,今年夏粮依旧获得丰收,但对于河南省的麦农来说却高兴不起来。近日,河南省统计局公布了河南省2016年小麦生产成本和收益调查,被调查农户2016年平均种植每亩小麦的成本略增0.2%。依照2016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每公斤2.36元测算,今年河南省农民种植每亩小麦的总产值为997.8元,扣除568.2元的生产成本后,种植每亩小麦的收益是429.6元,比上年减少18.7元,减少4.2%。

  种植小麦的成本增加,收益减少,优质小麦供求矛盾难解……怎样从小麦产业链上进行改革,从而连接好小麦生产、储运、加工、销售、消费等全过程的工作呢?

  一方面,要围绕降成本多做文章。过去一家一户小规模生产成本比适度规模化生产成本高,且专业化程度也不及规模化生产。因此,黄汉权对记者建议,可通过提高机械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把不合理或过高的成本降下来,包括日益增长的人工成本等。另一方面,“还要进行专业化的服务,例如,在农业生产的某些领域和环节可以把服务外包,通过购买专业化公司的服务来实现。”

  然而,粮食并不是长好了就万事大吉了,在收购和加工乃至最后到消费者手里都需要整个产业链保持畅通,各产业链之间的利益关系要形成合理的利益分配。但现在“麦强面弱,稻强米弱”的现象仍存在。黄汉权表示,“现在,大家反映比较多的是原料端仍为国家收购,这种价格比较刚性,但成品面粉等方面价格却是市场化的,这会导致经营困难。”因此,相关企业没有能力和资金来做技术进步转型升级,这样对行业的长远发展不利。

  郑风田也表示,优质强筋与弱筋小麦要快速发展,则必须要加强对产前产中与产后的产业链整合,才能避免风险,获得利润。“我国目前‘公司+农户’的模式一直难以进行有效的合作。农民每户不足10亩地,规模有限,公司要与数千家乃至更多的农户打交道很困难。”他认为,解决之道需要地方政府介入,通过牵两头,让供求双方建立更紧密的联系,来避免因市场的不稳定而带来的毁约风险。郑风田建议,根据以上问题,要推进产销衔接、订单收购等实现我国优质小麦生产区域的布局;可以以乡镇或村为单位来实现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甚至一县一业来建立优质小麦生产基地,推广优质专用小麦配套生产技术,做到统一品种、统一栽培措施、统一收储,提高农业种植、流通、加工、销售各个环节的组织化、产业化程度,通过专业小麦的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开发,来满足市场需求。

  “我认为,要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入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着力构建现代粮食产业体系,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彭超对记者说,尤其是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把粮食生产与加工流通、食品安全等结合起来,甚至与生态保育、文化传承、休闲旅游等结合起来,向大农业要效益。与此同时,提升粮食生产的物质技术装备水平,推动粮食生产的绿色增产攻关,构建现代粮食生产体系,培育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构建现代粮食经营体系。

  (曲一歌)


收藏
0
有帮助
0
没帮助
0
相关阅读
中国农民网 2002-2024 © 版权所有 / 监督电话:010-84629985 / 投稿邮箱:cnfarmer@yeah.net
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2006 备案号:冀ICP备14003373号-3 / 冀公网安备 130730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