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嘉祥县一家服装店的金老板有一车急货要运往附近乡镇,他逐个给熟悉的货车司机打电话,越着急越找不到运货的人。而在不远的一个乡镇市集上,货车司机朱卫强正蹲在路边,半天也没有生意。
有没有办法让互相不认识的金老板和朱卫强“接上头”,就像城市里已经司空见惯的“滴滴打车”那样,为供需双方架起一座讯息沟通的桥梁。随着“互联网+”创业风潮兴起,越来越多的创业者把目光转向了农村这片广阔的土地。
“互联网+”:对接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
这些年来,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社会,都对改善农村交通条件和配套设施建设投入了大量资金。农村公路“村村通”,农产品绿色通道全国贯通,一些物流企业到县城安营扎寨,条件好一点儿的农户买上了家庭汽车。这些覆盖城乡的物流基础设施体系的基本建成,极大地缩小了城乡公共服务的差距。
然而,基础条件的改善并不意味着农村物流问题已经解决,硬件再好仍然难掩“到县到镇不到村”的尴尬。而农村居民居住分散、货物价值相对较低、流通运距长成本高,这成为农村物流全线贯通的 “最后一公里”难题。一些物流分支机构难以下沉到乡村,农业生产资料、农村生活用品调入难与农产品调出难的双向流通困境始终存在,在这“最后一公里”上出现了不少断头路、“疙瘩结”。
也许是机缘巧合,远在北京的80后小伙儿蒲繁强发现了创业商机。他去农村跑了两周,发现农村物流服务发展较慢,而城乡之间的商贸流通却在大踏步向前走。正是这种供给与需求的不匹配,让蒲繁强看到了农村物流的发展前景。2015年4月他成立了“乡村货的”,作为一个基于资源共享的平台,“乡村货的”让货主和车主在网上接上了头。
在“乡村货的”APP上,货主可以输入运送地点和数量,“乡间货的”会给出参考价格,并自动匹配适合的司机。短短几十秒钟,车主就可以找到司机了。如果还需要搬运或者线路发生变化,双方还可以自行协商、自主议价。
货畅其流:焕发农村市场勃勃生机
“乡村货的”带来的,不仅有城市里的商品,还给村民们带来了创业的好机会。一位小卖铺的老板说,村里的特色产品通过“乡村货的”平台卖,不愁销路还能卖个好价钱。
有农村经纪人说:“原来唯一的营生就是在家里种地,农闲偶尔打打零工,今年足不出户做起了第二职业,当上了‘乡间货的’服务站的快递员,每月都能有1500元到2000元的收入。老百姓花个三五块钱就能把买的东西送到家,也能把自家的农产品挂在网上卖,通过‘乡间货的’一进一出,也有不少收入。”
不少货车车主纷纷加盟“乡村货的”,他们利用平台实行分包经营,机会多又省事,赚得比过去还多。为了使服务更加规范化,“乡村货的”还为司机们组织了培训,从互联网的思维方式、企业文化到服务流程规范、服务礼仪、紧急情况处理,在配备了统一的工作服和车辆上的logo后,这些车主成了“乡村货的”的一线员工。
现在,很多村里的老百姓能够跟城里人一样,坐在家里就能享受到互联网购物的乐趣和快递上门的便利服务。一些外出务工的年轻人看到了家乡发展和变化,纷纷返乡创业,借助互联网在家门口捕捉新商机。
填补空白:发掘农村创业广阔空间
一边是城市激烈的物流竞争,一边是少人问津的农村市场。一些大的物流企业长期盘踞在大中城市,为这些城市带来迅捷和便利,而广大农村一直是物流服务供给不足的 “空白地带”。现在农村投入一块钱,将比投在城市里带来更大的利润。
2016年我国快递业务量已突破300亿件,继续稳居世界第一。我们不能忽视一个现象,那就是农村物流市场的快速成长。农村物流正在助力广大农民利用网络打开市场、拓宽收入渠道。
链接乡村现有的资源,满足乡村的现实需求,“乡村货的”扎根乡村,名副其实。确实,“乡村货的”自己没有一辆货车,它却逐渐铺开一张巨大的乡村物流网,“乡村货的”没有太多的正式员工,但他们的服务人员却遍布在广大乡村的各个角落。到2016年底,“乡村货的”业务范围已经从起步时的一个省,逐渐拓展到5个省,覆盖70多个县,孵化“合伙人”13家,每个合伙人日均承运货物已经超过了1000件。
农村物流有旺盛的需求,农村物流也有明显的特色。“从尊重乡村传统去寻找发展空间,把握需求顺势而为,而不是颠覆既有秩序。”蒲繁强说,做生意要接地气,既然来到了农村,就别急着拿城市的标准来规定农村,看看农村真实需要,可能发展才对路。
编后:时至今日,互联网作为一支融合技术、模式和理念的新生力量,催生了共享经济的繁荣,城市和农村都不能置身事外。当城市已经在享受共享经济带来的巨大便利时,“互联网+”快步融入乡村,为农业升级和农村繁荣插上了助力腾飞的翅膀。
下一篇:河南实现行政村光纤接入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