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加快发展,形成线上线下融合、农产品进城与农资和消费品下乡双向流通格局。
眼下,农产品网络交易额年均增速达50%以上,但3000家平台型农产品电商实现盈利的只有1%。农产品电商如何不再是赔本赚吆喝?下一步,“风”会往哪吹?记者采访了专家和业内人士。
从零售到批发
农产品电商应用日益完善
阿里研究院发布的《阿里农产品电子商务白皮书》显示,2015年阿里平台完成农产品销售695.50亿元,经营农产品的卖家数量超过90万个。从地域分布来看,广东、浙江、江苏三地的农产品卖家数量最多,其中广东超过10万个;而陕西、山西、江西三省的增幅最快,其中陕西达56.35%。
目前,我国农产品电商发展已经进入成长期,正在转向多元主体联合驱动,从长期徘徊于信息服务到实现在线交易。眼下,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等各类市场主体都看好网络销售,组织化推进农产品电商发展的作用凸显。在实体店经营的基础上,引进电子商务,线上线下相结合,网店与实体店比翼齐飞。
提及线上线下结合,乐村淘是一例。乐村淘是我国第一家村镇O2O电商平台,将村镇小卖铺升级改造成为线下体验店,通过体验店帮助农民网购和销售农产品。今年3月份,乐村淘启动“枣聚吕梁”销售红枣活动,6万多个村镇体验店帮助山西吕梁枣农销售红枣。目前,吕梁红枣在全国的销售额达300多万元。
乐村淘推出了适合农村现状的“乐6集”。董事长赵士权说,“乐6集”就是逢6赶集,农民喜欢去城里赶集,我们把这种线下的赶集搬到网上,让农民足不出村,在网上赶大集。每月的6日、16日、26日,农民集中下单、集中销售、集中配送,大大降低了物流成本和采购成本。
不仅电商在改造传统农村零售终端,传统农批市场也在加速与电商融合。农批市场是农产品流通的重要环节,人们对其第一印象往往是杂乱。目前,全国大中型农批市场有4000多个,每年80%的农产品都要经过农批市场才能到达消费者手里。但农批市场以“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传统模式为主。交易过程中,人工搬运、称重、计数,耗时又费力。
日前,武汉白沙洲大市场入驻谷登电商平台,对交易模式进行升级,推行手机APP线上交易模式,实现线下体验、线上交易,逐渐培养商户与采购商新的交易习惯。白沙洲市场铺设电子秤,借助电商平台,电子秤连接着POS机,称重时即可一键生成订单,交易信息同步发送到买卖双方的APP,买家在平台上即可了解商铺真实的产品价格信息。
从交易红火到盈利不佳
平台型电商竞争白热化
市场容量巨大,农产品电商自然成为资本追逐的对象。2012年,生鲜电商起步,褚橙进京,荔枝大战,大型电商和快递企业纷纷进军生鲜领域;2013年至2014年,B2C、O2O等多种模式同时涌现,预售、众筹、溯源等互联网农业创新风起云涌;2015年,农产品电商进入融资和兼并重组高潮时期,各类融资超过70亿元……更多的社会资本纷纷入局农产品电商盛宴。
2015年,农产品网络零售交易额达到1505亿元,增长超过50%。阿里巴巴、京东等平台型综合电商持续扩大村级服务站的版图;农商1号、爱种网等农资电商让农民足不出户买农资;顺丰优选、优菜网等生鲜电商满足了城市消费者的尝鲜需求;一亩田、云农场等B2B类农业电商则带动了农产品产销对接……“互联网+农业”的各大“风口”发展都很迅猛。
与红火的市场和欢喜的淘宝卖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平台型农产品电商盈利数据的冷清。
数据显示,目前国内农产品电商只有1%能够盈利,7%巨额亏损,88%略亏,4%持平。很多农产品电商网站都存在趋同投资、重复建设导致经营亏损的问题,建站和关站并存。仅2015年倒闭的农产品电商就有水果营行、特土网、采购兄弟、后厨网、菜管家等。
“究其原因,主要是千网一面缺乏特色、客单价较小且规模不大、用户体验不足且客服质量差、供应链及冷链模式不完善、自营物流和外包物流相互对立。”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农产品电商专家洪涛说,虽然农产品电商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农产品电商亏损倒闭也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业内人士认为,当前农产品标准化不足、生鲜物流不配套等均对互联网促进农产品流通构成障碍。一是农产品生产标准和质量标准缺乏统一。产品标准、包装标准、配送标准、质量标准等还不够完善;二是一些农村地处偏远,物流的触角延伸不够。物流业发展明显欠缺,保鲜技术、储存能力、配送力量参差不齐,尤其是冷链物流能力不够。
从政策到市场
电商环境将明显改善
目前全国农产品电商平台已逾3000家,农产品网上交易量迅猛增长,不少地方的实践积累了很多经验。阿里研究院的报告认为,农产品电商的创新出现了很多新的亮点,包括从溯源到品控,供应体系的创新;从物流到金融,基础设施的完善;从创富到扶贫,社会责任的创新。
去年以来,我国农产品电商呈现政府推动和市场推动的双重特征。一方面,商务部、农业部、财政部等10多个部委从不同角度和领域发布了多个有利于支持农村电商发展的文件。另一方面,在市场的驱动下,阿里、京东、苏宁等大型企业进入农村,日益呈现出“两超、多强、一大片”的市场格局。
农产品电商由成长期进入发展期,要求经营者从营销环境和基础设施等方面补齐短板。多位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要通过政策措施,解决以前单个电商企业想办却办不好的事,解决农业电商发展的体制性和机制性障碍。比如,农村物流配送等需要在县域范围内整体推进,才能降低成本;电商期盼已久的用地、用电、用网优惠扶持措施也要尽快落地。
记者了解到,由于信息不对称和诚信体系不完善,在电商平台购买农产品的消费者会存在不少顾虑。例如,有些农产品声称“有机”,但实际上不是“有机”;有些说是土鸡蛋,但实际不“土”。此外,交易规则、安全追溯、索赔机制、纠纷解决等建设仍不够,导致农产品电商存在一定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随着电商品牌化的推进,电商企业需要向供应链的前端延伸,通过组织化创新突破,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标准化,从而为品牌化夯实基础。”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蒋文龙认为,线上问题需要线下解决,应该通过标准化解决非标类农产品的不确定性,让中国农产品回归应有的价值感。
“我们鼓励综合型电子商务企业拓展农业电子商务业务,扶持垂直型农业电子商务企业发展壮大,引导有条件的传统农产品流通企业和农业生产资料生产经销企业发展电子商务。”农业部市场司副司长王小兵说,农业部、商务部等已提出落实支持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的用地、用水、用网等政策,建立健全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多元化、多渠道投融资机制;到2018年,农业电子商务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
下一篇:甘肃:给特色农产品插上电商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