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长春4月15日电题:黑土地上三种春耕新“味道”
新华社记者褚晓亮、郭翔、李双溪
东北初春,冰雪消融,犁铧敲醒沉睡一冬的黑土地,泛出泥土味道。世界黄金玉米带上的吉林省农安县是多年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今年春耕,这里的黑土地孕育着“鲜、辣、甜”三种味道,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来的新“味道”。
现代农业公园之“鲜”
小刀一样的豆角、红亮的草莓、清脆的黄瓜……农安县丰收村春江堰家庭农场的47座地热暖棚里生机盎然。“果蔬全部有机,销售采取会员制,配送到家。”“农场主”陈钊摘下两三个小黄瓜让记者尝尝,“有机黄瓜鲜甜吧。”
五年前,陈钊建设家庭农场时,这210公顷土地还是碱草丛生的盐碱地,“丰收村不丰收,农安县有广袤肥沃的黑土地,但丰收村却是盐碱地,起风就刮白毛”。五年里,陈钊和爱人改土、换土,总共投入6000多万元,“盐碱地盖起智能地热大棚,去年春终于硕果满园”。
从未开垦过的盐碱地、全套净水设备浇灌、不施农药化肥……高品质的果蔬让春江堰家庭农场拥有了1000多位会员。“现在产能不足,比如香瓜,我们只能满足一半左右会员需求。”陈钊说,越来越多的长春消费者要求其扩大规模。陈钊“新鲜出炉”一个规划——打造一座现代农业公园,农场挖出一个湖,用土“移”成一座小山。“今年将投入1亿多元,主要打造垂钓、娱乐、餐饮设施。明年春天,农场就会成为集耕作、采摘、休闲娱乐的现代农业公园。”陈钊说。
调种植结构之“辣”
农安县哈拉海镇程家坨子村农民迟占海身上隐约散出毛葱的“辣”味。72岁的老迟去年种了5公顷玉米、2公顷毛葱和大蒜,今年他准备调结构,把种植面积颠倒,种5公顷毛葱和大蒜、2公顷玉米,“去年毛葱每公顷纯收入3万元,玉米三五千元,一亩毛葱、十亩玉米。”春耕在即,老迟忙着整地。
毛葱、大蒜、辣椒是哈拉海镇的“三辣”产业,已形成从生产到流通、加工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产品不仅进入南方市场,还远销美国、俄罗斯和东南亚,更为当地农民跟着市场调结构“撑腰”。
从事“三辣”生意20多年的杨守奎与100多家农户组成合作社。“从生产到储存、销售抱团经营。”杨守奎说,社员还在不断增加。从大型冷库、4000平方米的风雨棚到供客商居住的客房、接送客商的小轿车,合作社已初具农业企业雏形。
今年,农安县发展“三辣”、杂粮杂豆、马铃薯等十大经济类作物达9.33万公顷,较去年增加4.6万公顷,占耕地面积的25%。
一二三产协调发展之“甜”
玉米价格市场化后,今年农安不少地区的土地流转价格在每公顷三四千元,而合隆镇陈家店村却高达1万元。“大规模连片机械种植、招标式销售、生产资料团购等降低了成本,才能让利于村民。”陈家店村党委副书记付升学说,该村组建的集体企业众一农业发展集团流转了全村600多公顷土地。
“土地流转价格不减,还能进入集团的果蔬花卉基地当工人挣工资。”陈家店村村民文立普说,“这都是实实在在的甜头。”文立普更高兴的是和全村90%多的农户一同搬进了新楼,“宅基地置换,一分钱没花住新楼,10年免物业费、取暖费”。
支撑陈家店村“大手笔”的正是一二三产协调发展。除规模经营玉米外,陈家店村集中建设100多栋温室大棚,由于地处长春近郊,交通便利,采摘休闲的市民络绎不绝,大棚每年收益百万元以上。“今年,我们将利用自种的黄豆发展油脂,拉长产业链,壮大二产。” 付升学说。
如今,陈家店村已完成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经核算的6000多万元村集体固定资产中的60%分配给村民,全村3600多人人均分得价值1万元的“股权”。(完)
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