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一二三产业怎么融?湖南宁乡在平台下功夫
来源: | 作者:admin

  宁乡:把力气花在“做平台”上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李华林

  图① 以工业思路抓农业,使一杯茶融合了种植、加工、销售,打通了茶农、工厂、市场,推动了山村、园区、县域。图为宁乡沩山茶叶园。

  图② 加工平台串联上下游产业,宁乡找到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现实通道。图为宁乡食品加工企业流水线。

  本报记者 瞿长福摄

  图③ 大型综合交易市场是引导推动产加销链条延伸发展的重要平台,也是宁乡三产融合发展的重??

  何为农业内部融合型?即以农牧结合、农林结合、循环发展为导向,调整优化农业种植养殖结构,加快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加强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保护、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相统一的模式

  一个深居内地的小城,凭借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合力,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上闯出了自己的名堂,通过源头融合、加工融合、末端融合,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农业内部融合型的三产融合新模式。请随我们的记者到湖南宁乡去看看

  居洞庭湖之南,育四羊方尊之贵,取“安宁之乡”而得名的湖南宁乡,近年来凭借县域经济实力跻身全国百强县排行榜。其中,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在农业内部融合方面独具特色,在国内颇具典型性:农牧结合、农林结合、循环发展已趋成熟,粮食、经济作物、饲草料三元种植结构逐步优化。

  作为一个深居内地的小城,要让农业产业融合发展融出规模、合出效益,并非易事,宁乡是如何做到的?

  种啥养啥不再单兵作战

  农业内部融合发展强调优化农业种植养殖结构,首先要有资产整合,其次要有产业结构调优。宁乡选择首先在土地的资产整合上动脑筋。

  在宁乡大成桥镇鹊山村的陈列室里,摆放着几本厚厚的笔记本,密密麻麻地全是关于土地合作经营的会议记录。“土地合作经营刚开始时,很多老百姓不理解,不愿意入股。”鹊山村党支部书记陈剑说,为了让大家理解支持,头一年村里开了大大小小几百次会议,一轮轮听取村民意见、完善方案,终于成就了全国有名的土地流转“鹊山模式”。

  说起当时村子的状况,陈剑直摇头:“村里就是稻谷+稻草,没有产业,青壮年都外出打工,地还得花钱请人种。”

  怎样解决“有田无人种”的问题?陈剑尝试从土地改革入手,把村里的零散田块整合起来,再组建土地合作社,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合作社统一将耕地对外租赁。陈剑说,3年来,村委班子通过走访调研和会议讨论,最终商议出采取“基本分红+二次分红”的收益分配方式,基本分红按人口分配,有田有人的300元/亩/年,“有人无田”和“有田无人”的150元/亩/年,基本分红之外的部分再按入股比例“二次分红”。到2016年底,全村1168户村民,只剩11户没有签订土地流转协议。

  为了让土地增值,鹊山将耕地划分成生产片区,租赁给新型职业农民耕种。采用“水稻+生态”的种植模式,将虾、鳖、鱼与水稻混合种养,建设葡萄、柑橘等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并发展起农业休闲旅游。“全村4500多亩土地全部实现‘双种双收’,抛荒现象基本杜绝。”陈剑说。如今,鹊山村村民变身“三金农民”,既可以拿租金,还能享受土地合作社的二次分红,如果愿意种地,还能再有一笔劳动工资,收入比往年翻番。

  种植产业“合”出成果,养殖产业也“融”出了效益。在湖南省流沙河花猪生态牧业股份有限公司的花猪养殖基地,几处养猪场、一个沼气池、九级污水生态处理池、一片林地和蔬菜地,就构成了养殖产业的内部循环体系。公司董事长李述初说,宁乡花猪养殖投入大、风险高、利润空间小,这种结合模式既可废物利用、节约成本,也能最大限度降低环境污染,还能防止疾病交叉传染,一举多得。

  将工业理念植入农业链条

  杨立明是宁乡花明楼镇大夫堂村的种植大户。两年前,杨立明流转了130多亩耕地,全部种上水稻,挣了不少钱。“多亏签约了卫红米业,技术有指导,买农资便宜,烘干更方便,收购价还比市场价高。”杨立明说。

  卫红米业有限公司是宁乡当地的一家粮食加工企业。董事长周正春认为,农业发展离不开加工企业的带动,影响粮食加工企业效益的核心是粮食质量。为了提高稻谷品质,周正春在2007年就流转2000多亩土地,种优收优。通过这一过程,他发现粮食质量是一个综合问题:种粮技术提升缓慢、规模经营瓶颈难以突破、社会化服务组织不健全等都影响着粮食生产。

  如何解决这些难题?周正春与农户签订协议,农户把稻谷按国家最低收购价托底交给卫红米业,可以按当时的市价收取现金,也可以等来年开春市价最好时按最新行情收取现金,卫红米业的收购价保证不低于国家最低收购价。除了保底收购加工,卫红米业还实行全产业链服务,签订协议的农户,从种植品种选择、耕地整地、治虫施肥、收购风干、销售保价都可以享受到卫红米业的全程服务。去年,卫红米业还创办了卫红粮食学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带领农民科学种粮。

  粮食品质上去了,农民售卖的粮食价格随之上涨。目前,优质稻谷在卫红米业的最高收购价达每百斤210元,远高于国家稻谷的最低收购价,卫红米业的品牌价值也逐渐凸显,成为湖南知名的粮食加工企业。

  通过加工平台串联上下游产业,宁乡找到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实通道。宁乡发改局局长刘寄华说,宁乡为了促进加工业发展,下了很大力气打造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现在拥有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和国家级经开区农产品深加工创业园,共有农产品加工企业1352家,企业品牌数量居湖南省第一。

  政策给力、产业集聚和平台优势,吸引了诸多外地企业来宁乡投资建厂,推动了本土农业产业发展。皇室集团湖南优氏乳业就是一家落脚在农科园的大型乳企,集团总裁华昌明说,湖南乳业市场空间大,但本土乳企发展欠佳,存在供需矛盾。湖南乳业要发展起来并且走出去,需要好的龙头企业带动。目前,拥有全产业链的优氏乳业开发乳制品50多种,带动几千亩牧场种植,解决了几百户农户就业,帮助农民创收过亿,也为“湘乳崛起”起到示范作用。

  打通市场与生产通道

  有了规模种养能力,又拥有深厚的加工业基础,如果没有强大的物流中心支持,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将后劲不足。

  正在建设的长沙大河西农产品物流中心填补了这一空白。物流中心顾问叶仁文告诉记者,大河西农产品物流中心是湖南省规模最大的农产品一级批发市场,建有各类商业交易大棚和商铺、专业市场、农产品深加工基地、现代农业实践示范基地,以及淘宝、京东、大河西电商平台等线上销售体验平台,既可解决长沙河西近150万人口及周边城市近6000万人口的吃菜问题,也为宁乡及整个湖南农产品提供了一个展示交易的平台。

  “中心还为湖南51个贫困县各提供一个门面,供他们展示和销售农产品,此外还设立了一个电子商务平台,贫困户免费入驻,帮助其线上线下卖产品。”叶仁文说,物流中心一端连着田间地头,一端直接伸向消费市场,真正解决了农业产业融合“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建设物流中心,是让“湘品出湘”,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则是让“外地人进宁乡”。在湘都生态农业园,但见葱葱翠绿里,露营采摘有童趣,特色民居很悠闲。这个流转永盛村耕地发展起来的农业园,经过综合治理,已成为集农业生产、观光、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生态之乡,游客常年络绎不绝。村民刘晓萍干脆将自己的民居改为客栈:“村里环境好了,来旅游的人也多了,现在每年能挣近10万元,比打工强多了。”

  依托当地生态农业和乡村旅游资源,宁乡培育出一批高端生态循环农业和特色小镇,把村庄变景区、农民变股民、村居变客房、土货变礼品,探索一二三产互融互动发展的现代农业新模式。

来源:经济日报

收藏
0
有帮助
0
没帮助
0
相关阅读
中国农民网 2002-2024 © 版权所有 / 监督电话:010-84629985 / 投稿邮箱:cnfarmer@yeah.net
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2006 备案号:冀ICP备14003373号-3 / 冀公网安备 130730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