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首都蓝天常在
——北京市农村地区“煤改清洁能源”工作纪实
本报记者李庆国芦晓春
“锦甸平铺鸭绿水,白云飞动蔚蓝天。”这是北京在这个春天里最难得的一幅图景。每天都是这样的好天儿,是曾经的北京春天记忆,也是未来的北京春天渴望。
频发的空气污染,不断挑战着首都市民的承受心理,也日益考验着城市决策者的治理智慧。全世界都在看着北京,期待它能在大气治污难题上,交出一张中国答卷。
“改善大气环境是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更是政府的应尽职责。”“这是一场持久战,政府要全力以赴,采取超常规措施。”北京市市长蔡奇已经多次公开表态。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他表示,北京已把大气污染防治作为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
京郊农村是首都的战略腹地,生态屏障功能凸显。为了首都蓝天常在,近几年,北京市紧锣密鼓地推进农村地区“煤改清洁能源”工作,成为北京蓝天保卫战中的一场攻坚战,也为改善首都空气质量作出了巨大贡献。
重头戏:京郊大气治污的“一号工程”
提及北京的大气污染,人们最先想到的就是雾霾。不过,霾污染并非我国特有的现象,历史上西方发达国家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也曾出现过严重的大气污染事件。尚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的北京,同样也难以逃脱空气污染的厄运。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绿色发展新理念引领社会各界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的价值。在此背景下,北京市开展大气治污是一项落实中央要求、满足人民愿望、顺应时代需要的具有深刻意义的重大举措。
环保部门的数据表明,燃煤排放物是北京PM2.5的一个主源头,而农村地区的燃煤又是原因之一。据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杨旭东教授调查,北京郊区每年使用的散煤高达4000万吨,排放的PM2.5是北京四大电厂一起转一整年的4倍。因此,要改善北京的空气质量,必须结束京郊“烧散煤”的历史。
攻城须先拔寨。在这场蓝天保卫战中,京郊农村成为主战场之一。2013年,北京市在全国率先启动了农村地区“减煤换煤、清洁空气行动”,针对全市146万户农村户籍住户,计划压减430万吨燃煤。按照目标,要求到2017年,朝、海、丰、石、房、大、通等7个郊区的所有平原村庄基本实现“无煤化”;到2020年,全市平原地区村庄基本实现“无煤化”。
“煤改清洁能源”是北京市这场农村地区清洁空气行动的“一号工程”。实践证明,这是一场史无前例、规模空前的农村能源结构调整大戏,涉及政策与方案的制定、科普宣传、农村燃气管道铺设、农村电网改造提升、采暖设备安装和后期服务等方方面面,复杂性和难度都远超一般工程。
西方国家走过的道路表明,大气治污需不惜重金,在财政上要高投入、大手笔。官方数据显示,从2014至2016年,北京市治理大气污染的总投入已达360亿元,而且逐年攀升,2017年高至182.2亿元。其中,2016年市财政用于农村煤改清洁能源和“减煤换煤”的钱就达50多亿元。巨额资金的投入,彰显了北京市对大气治污的决心和力度。
在北京市超常规、自我加压的实施下,截至2016年底,全市已完成663个村庄、22.7万户的“煤改清洁能源”任务,超额完成200个村庄。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令人振奋!
今年是北京市农村地区“煤改清洁能源”工作的攻坚年。3月初,市政府下发的《2017年北京市农村地区村庄冬季清洁取暖实施方案》提出,到10月31日前,全市农村地区将完成700个村庄住户的“煤改清洁能源”工作任务,同步实施约1400个村委会、村民公共活动场所和79万平方米籽种农业设施的“煤改清洁能源”工作,7个郊区的所有平原村庄基本实现“无煤化”。任务量为历年之最,必须提早准备、快马扬鞭。
“扎实做好2017年农村地区‘煤改电’和‘煤改气’工作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北京视察时讲话精神的具体行动,是落实‘推进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工作的重要体现,是市委、市政府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重要举措。”年初,北京市委常委林克庆就发出了今年的动员令,他要求各有关部门要采取强有力措施,尽快疏通工作节点,确保各项工作按期完工。
啃硬骨:减煤大计必须“重拳出击”
“煤改清洁能源”工作事关京郊上百万农民的切身利益,是一个容不得半点马虎的惠民工程。时间紧、任务重,扎实推进这项由政府主导的巨大工程,必须立决心、出重拳、不懈怠。
“实现农村地区的无煤化,不仅是治理首都大气污染的客观需要,也是建设北京美丽乡村的内在要求。我们将严格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部署,进一步细化工作方案,落实部门主体责任,扎实推进煤改清洁能源工作。”市委农工委书记、市农委主任、市新农办主任孙文锴坚定地说。
政府立言,一诺千金。每年年初,各有关区政府都要与市政府签订一份目标责任书。在这张“军令状”里,黑纸白字明确了责任主体和分解到各区的年度任务。“签字画押”的各有关区政府,年底能否如约“交账”,上头看着、群众盯着。对任务完成快、社会评价好、村民满意度高的区,市政府给予适当奖励;反之,则将通过绩效考核进行惩罚。
作为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区的“煤改清洁能源”工作一直备受关注。年底前,北京市“四套班子”以及部分机关单位就将整体搬迁到通州。在采暖季到来之前,完成全区剩下最后209个村的“煤改清洁能源”任务,不再让一个村冒出煤烟,已然是该区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
为给这项工作奠定坚实的组织保障,通州区建立了由区政府主要领导牵头负责的协调推进机制,成立了由主管副区长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同时,实行三级调度机制,区政府主要领导每周进行专题部署,区农委每周召开由乡镇和设备企业等参与的工程调度会,各乡镇每周召开线路改造企业及设备安装企业调度会。
“我们将主动加压、应改尽改、整村推进,从设备选型、售后服务以及在线监测上,今年要有更大提升,确保全区实现无煤化。”通州区新农办主任刘瑞芳充满信心地说。
“煤改电”是北京市农村地区“煤改清洁能源”工作的一个主要抓手,也是一块最难啃的“硬骨头”。北京市农委村镇建设处处长郭子华告诉记者,2016年,北京市规划完成400个村的“煤改电”任务,今年这一数字提高到522个,任务骤然提升30%,在首都电网建设历史上规模空前。
“煤改电”任务艰巨,还在于短期内要大幅提升北京农村供电能力。目前,北京农村地区户均供电能力为1.5千瓦,根据“煤改电”要求,将增加至9千瓦,这不仅在国内最高,同发达国家大城市相比也毫不逊色。为了满足“煤改电”大幅增长的用电需求,国网北京电力投资百亿元,将建设46座220千伏及以下输变电工程,新增变电容量679万千伏安、输电线路长度660公里。目前,分布在全市11个区的46项输变电工程已全部开工,保障在2017年、2018年供暖季前陆续投产。
不搞一刀切,避免一个标准。北京市在“煤改电”上根据不同地区的农户实际情况,采取“一户一设计”,把决定权交给农民,实现农户采暖方案的“私人定制”。
海淀区是落实“一户一策”的典型。“我们根据农民房屋面积大小、保温情况等诸多因素,确定采暖季户内温度达标所需的热量,再据此选择适合的设备和采暖方案,改变了过去村民只关心单一取暖器,不注重整体取暖系统的做法和习惯。”海淀区新农办主任王小均介绍。
海淀区还成立了专门公司作为“煤改电”户内设备项目管理公司,招聘了暖通、电力等多领域的专业人员,对企业的一户一方案设计工作进行严格审核把关,确保让每个家庭取暖系统做到实用、安全舒适、环保节能。
深反思:“双重革命”一个不能落
以往每年冬季采暖结束后,京郊不少村民都要清理自家的煤炉,忙个“灰头土脸”。而近两年,记者在郊区许多农村发现,这项繁重的家务事逐渐不见了踪影,村里也没有了难闻的烧煤味。“煤改清洁能源”工作的有序推进,让越来越多的农村重新焕发美丽光彩!
房山区石楼镇夏村去年进行了“煤改电”,92%的村民安装了空气源热泵,68岁的村民贾振文一家就是其中之一。去年11月安装空气源热泵后,他家280余平方米的小楼里便铺了地暖。“全天温度在20℃以上,整个冬天屋子里既干净又暖和。”贾振文满意地说。
对于“煤改电”,贾振文有一本经济账:以往一冬烧煤要七八吨,花费四五千元,而室温也就15℃左右;现在安装了两台5匹空气源热泵,一个采暖季全家所有电费4000多元,而这还是峰谷电价补贴前的数字。
据房山区农委主任刘宝忠介绍,为使村民煤改电“改得起、用得上、不反弹”,该区在市财政补贴基础上,加大区财政配套补贴力度,在谷电价每户补贴额度最高2000元的基础上,白天再每度电补贴0.1元,最高补500元。补贴带来的实惠,增添了村民们参与“煤改电”的底气和信心。
拆了煤棚、封了煤炉,如今在京郊有越来越多像老贾一样的村民通过“煤改电”“煤改气”告别了世世代代烧煤取暖的传统方式。
然而,在这场农村地区规模空前的大气治污行动里,北京市根据当前户用采暖技术的成熟程度,在不断摸索中前行,通过开展试点,探索出了成功的经验,也在具体实践中改进了若干不足,为后期推进农村“清洁取暖”提供了有效保障。
前不久,就有媒体报道称,房山区个别“煤改电”试点村居民因电暖气“不给力”、用电取暖费用过高等原因重新燃起煤炉子。事件被披露的第一时间里,市区有关部门和房山区政府就做了核实,并向社会做出回应,确系是因村民没有及时更换被禁用的老旧设备而出现问题,并表示将尽快完成取暖设备的更换。
“农民重新烧煤”事件值得反思。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关系北方地区广大群众温暖过冬,关系雾霾天能不能减少,是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农村生活方式革命的重要内容。“双重革命”的表述启示我们,评判“煤改清洁能源”工作的成效,不仅要看多少个农村实现了能源结构的调整,还要看到农村生活方式及支撑其背后的农民思想观念,有了多大程度的改变。
作为北京市蓝天保卫战的重头戏,农村地区“煤改清洁能源”工作从试点到全面铺开,短短几年内一个接一个的村庄实现了煤改,而新的清洁能源设备和技术也在不断更新,可谓在能源消费革命上打了一场“漂亮仗”。然而必须看到,许多村民是被动参与了这场能源消费革命,他们在思维意识上,还没有很好地适应这种倒逼式的生活方式变化。以至于一旦遭遇取暖设备或技术的问题,他们很容易重新选择过去燃煤取暖的老办法。
雾霾是北京之殇,而病根是过去不合理的发展理念,归根到底,还是人的观念出了问题。因此,治霾不仅靠技术的进步,还需人们观念的转变,要在全社会树立起绿色发展、生态文明的价值理念和追求。随着北京蓝天保卫战的持续推进,下更大决心、花更大力气完成一场社会生活方式的革命、一场人们思想观念的革命,不仅将成为这场战役里最宝贵的战果,也将为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国家重大战略、乃至千年大计的雄安新区建设,提供生态建设上最珍贵的经验。
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农民日报
上一篇:河南激活科教兴农新动能
下一篇:我国粮食烘干产业生态有待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