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4月8日消息(记者刘璐 吴媚苗)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在中国的南端,有片神奇的土地,农业科研人员说她是“育种的天堂”,农民说她是“种子基地”,普通人说她是“光热圣地”。她,就是位于海南三亚的南繁基地。从杂交水稻、高产玉米到抗虫害的棉花,一个又一个农业奇迹在这片温暖的土地上被创造;从袁隆平到李登海,一位又一位的科学家在这片沃土上缔造着民族种业的神话。
我国育成的7000多个农作物品种中70%以上都经过了南繁基地。2008年,袁隆平的中稻品种“两优1128”经过8轮竞拍,最终以1180万元成交。这个比金子还要珍贵的杂交水稻品种就是在海南三亚选育出来的。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曾经指出:“南繁基地,是国家宝贵的农业科技平台,一定要建成集科研、生产、销售、科技交流、成果转化为一体的服务全国的重要基地。”
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南繁育种基地如今又是什么样子呢?记者带您走进这片神奇的土地,了解那一颗颗金种子背后的沉甸甸的故事。
穿过一条泥泞的小路,记者来到位于三亚市荔枝洲师部农场的南繁水稻基地。虽然只是4月清明刚过,但这里却暖如盛夏,满眼是绿。让人十足的感受到草长莺飞、挥汗如雨的夏季已经到来。水田里的稻苗,籽粒已经开始膨大。来自北京金色农华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育种研究员曾庆魁向记者介绍起身后的这片试验田:
曾庆魁:这个都是已经灌浆了,内地现在才刚刚播种,这边已经灌浆了。我11月份来到这里就是播种,就是安排南繁的育种计划。这一个小区代表一个品种,这边已经有明显的分界线,这两排是一个品种,不一样,我们是同一天播的。
正午强烈的阳光,让曾庆魁时不时的抬起胳膊抹着脸上的汗水。他从事育种研究已经快有20年了,也是三亚南繁基地的“常客”,今年他培育的水稻品种于2016年11月开始播种,2017年1月中旬进行插秧,预计4月底开始收割。
曾庆魁:我们这一带前面早的已经收过了,我们要观察每一个材料,从外观,从抗性,从品质上综合考察这个材料,实用性,进行筛选淘汰,不符合要求就淘汰掉,筛选好的,我们记载它的特征、特性、形状。我们是往返两地的,一般都是候鸟式的,我去年11月份来的,过年也在这边过的,一直呆到4月底,到5月底结束,因为那边要播种,要安排,我们连轴转。我们有40多个人,光水稻这块是38个人。
此时的海南省三亚市,有靓丽的沙滩、美丽的海湾、神奇的雨林,吸引着全国各地游客来此旅游。而在来往三亚的人流中,有一类人很特别,他们每年冬季从全国各地汇集到这里,目的地却不是惬意的海滩或在热带雨林中漫步,而是为了一粒粒小小的农作物种子。三亚市农业局副局长曲环告诉记者:
曲环:南繁的人才,比如三亚,每一年大约有五六千号,南繁的专家,国家顶级的专家,都要到三亚这边来,因为南繁可以迅速地缩短育制种的时间段,种业的加速器,效果是非常突出的。
时间就是金钱。常规育种,新品种的选育往往需要8-10代,在北方受光热资源条件的限制,一年种一季,选育一个品种往往需要8-10年,于是育种人一路向南寻找,最终找到了海南岛最南端的三亚。位于北纬15-18度之间的三亚,10月份到次年5月份为旱季,光热条件能够让作物再种一季,这就是南繁加代。海南省南繁管理局常务副局长林景山表示:全国70%以上的农作物品种都经过了南繁的加代。南繁基地能缩短育种周期,大大加快品种推进。
林景山:据统计,南繁可以缩短农作物品种的选育大概是一半的时间。像假设在内地,水稻的繁育,一个品种的繁育时间、选育时间需要八年。在海南时间是缩短了四年,缩短了一半。
南繁育种更育人,60年来,这里不仅成就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李登海、郭三堆等一批知名育种家,而且培育了无数青年农业科研人员成为育种中坚力量,海南省南繁管理局常务副局长林景山:
林景山:60年来为我们国家培养的农业科技人员大概是10万人左右。像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西北瓜王”王林聪院士,还有紧凑型玉米杂交玉米的专家。用袁隆平院士的话来讲,杂交水稻的成功一半的功劳是要记在南繁身上的。
育种是个技术活儿,也是个辛苦活儿,时时考验着人的体力、耐力和判断力。曾庆魁表示,用十年磨一剑形容南繁育种工作,一点不为过。
曾庆魁:就杂交组合成功一般要六到八年的时候,母本的时间就更长了,母本是最难选的,要考虑到方方面面的因素。一个品种完全出来再走向的生命高峰,一般得十几年。所以一个育种家一辈子出不了几个东西,从科研的角度上一定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精品,必须要有一种铁棒膜成针的耐心,没有这一点很难成功的。
60年南繁育种,润物细无声地滋润着中华国土和数以亿万的农民。但随着三亚众多知名的旅游休闲度假胜地的建立,这里的地价、房价也不断看涨,旅游房地产和农业不可避免地面临“争地”问题,南繁育种基地的用地矛盾逐渐显现。
曾庆魁:从育种的角度来说,我们不怕辛苦,我们最怕土地不稳定。原来这边是300多亩,现在就剩50亩了。
如果想南繁育种能够继续加代培育,育种人也要“加代”,后继有人。湖南省农作物种子南繁中心主任研究员谭新跃认为,要使南繁科研育制种基地成为“中国饭碗”最坚实的底座,就要使南繁成为培养,并能留住农业、科技管理人员的沃土和摇篮。
谭新跃:现在我国在育种这一块基础条件还是比较差,育种还是靠人,我感觉到现在育种界优秀的人才都留不住,我觉得要加强硬件建设,在规划的统一前提下保证基本生活条件,吃住行,包括通讯网络,这要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才能解决。
告别时,曾庆魁感慨地对记者说:
曾庆魁:其实这个行业还是很有魅力的。它是很枯燥,很辛苦,但是也很有魅力,它不断给人希望,但也不断给人失望。因为这个材料今天觉得很有希望,第二天可能不是我想要的东西,很失望。但会不断给你新的希望,所以天天带着希望,带着兴趣在工作,其实我们感觉到不累,我相信大部分搞育种的人都是这个心态。
作者:刘璐 吴媚苗|来源:央广网
上一篇:以稳健农业保险助力农业发展
下一篇:河南财政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