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职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
来源: | 作者:admin

  伴随着国务院发布《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农业现代化”再次进入公众视线。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随着农业这一传统业态的迭代升级,“将来大家会渴求当农民,农村将成为稀缺之地。”

  包括“农业现代化”在内的“四化”曾经是一个激动人心的口号。但在“农业现代化”的口号之下,“跳出农门”在几代人那里又一度是饱含了励志精神的故事。这种尴尬仿佛在刻意提醒中国人不能忽略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距离。

  但在今天,愿景和理想依旧,其和现实的距离却不再遥不可及。诚如韩长赋部长所说,中国农业已经从拥有几千年农业文明史的传统农业进入到加快向现代化农业转型的阶段,虽然还不能说已经实现现代化了,但当年作为愿景和理想的“农业现代化”如今已然是一个进行中的状态和过程。

  支撑这一判断的,还得靠数据。据官方统计,现在全国20.26亿亩农田中,有50%以上可以实现人工灌溉,说明传统的农业“靠天吃饭”正在改观;中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6%,这意味着农业增产的原因大多是基于科技进步,而非基于种植面积的扩大;全国田间平均机械化作业水平达到63%,这无疑是生产力发展的标尺。

  枯燥的数字让专家津津乐道,而在公众那里,则更容易被真实的故事所吸引。近年来,人们注意到,与当年的“跳出农门”正好相反,一些高学历并有不错收入的城市青年选择了到农村创业。人们为之好奇也为之困惑:仿佛是在突然之间,城市青年为什么愿意下乡以农为业?当下农村的吸引力究竟在哪里?

  城市青年下乡以农为业,一个看似单纯的现象,却反映了深刻的社会变迁:他们以农业为职业,却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正是因为洞察了这一变化,韩长赋部长提出了“职业农民”的概念,希望“农民”不再是身份称谓,而只是一种职业称谓。

  让农民这一称谓回归为职业概念,这是学界一直就有的呼吁。一位学者说过,人们谈到“农民”的时候,他们想到的不仅仅是一种职业,而是一种社会等级,一种身份或准身份,一种生存状态,一种社会乃至社会的组织方式,一种文化模式乃至心理结构。让农民这一称谓回归为职业概念,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之势,不再是人们胼手胝足地在土地上辛苦刨食,而是新观念新知识的拥有者看到农业中的创富潜力,像选择做工、经商一样以农为业,两者真有天壤之别。

  职业农民的出现,仰赖户籍、土地等一系列制度的变革,也一定会加快推动中国的农业现代化进程。当越来越多的青年精英选择以农民为职业的时候,新生力量的注入必然会发掘出农业、农村中的更多活力,正如韩部长所言,“因为他们本身是城里人,或者当过城里人,了解城里人,了解农产品消费者,他们把城里人的理念、技术、资金都带到农村,是对农业物化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双重投入。”

  农民成为职业,但其中还有一个横向比较是否具备足够吸引力的问题。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曾经强调,要通过富裕农民、提高农民、扶持农民,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毫无疑问,为了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近年来三农领域的一系列利好政策需要继续推进,其次应高度关注互联网和大数据对农村经济的渗透作用,因为从长远来看,互联网和信息产业的发展将给农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把握这些因素,看到这些前景,“将来大家会渴求当农民”显然不是一句笑谈。

  农民,从身份走向职业,这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同时也是中国社会进步的标志。

 

    (文章来源:南方都市报(深圳))


收藏
0
有帮助
0
没帮助
0
相关阅读
中国农民网 2002-2024 © 版权所有 / 监督电话:010-84629985 / 投稿邮箱:cnfarmer@yeah.net
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2006 备案号:冀ICP备14003373号-3 / 冀公网安备 130730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