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扶贫攻坚:一摞账本看扶贫
来源: | 作者:admin

  新华社太原2月28日电题:一摞账本看扶贫  

  新华社记者吕梦琦

  夜晚的太行山依然很冷,迎来脱贫后第一个“春龙节”的连壁村,气氛却比过年还热闹。村委会大院里,“旺火”烧得正红,戏班子咿咿呀呀地在唱戏。

  “我干了24年村支书,和穷斗了24年。”忙活了一天的村支书郭应林说,“6年前,人均收入不到2300元,去年人均收入6000多元。”“咋脱贫,全都在这里面。”

  郭应林的“话匣子”一打开就收不住。他拿出厚厚一摞账本递给记者,沉甸甸的,有的已经泛黄,有的崭新如初,时间从2008年一直到2016年。

  翻开这些账本,几乎每一年都有四五本。蓝的是收款收据,黑的是支出审核单,红的是发票,上面详细记录着连壁村每一笔支出,也包括每一笔扶贫款的使用。

  “2008年上面给了24万元,我们种了200亩核桃,修了一个蓄水池;2010年给了320万元,我们和附近几个村搞小流域治理,种了600亩核桃,筑了8座淤地坝,32个国防坝……”说起这些数字,郭应林连账本也不用翻。

  连壁村位于山西省左权县龙泉乡的太行山深处,四面环山,一条新修的公路从村前穿过。这里人口一共有148户380人,贫困人口51户108人,人均3亩坡地。

  “在贫瘠的土地上扶贫,先得记好账,记好了账。”这是连壁村在“斗穷”路上悟出的道理。

  过去9年,连壁村有8年得到政府部门的资金扶持,累计近1000万元,涉及农业、水利、扶贫、民政、交通、旅游、财政等多个部门。一个不足150户人的小山村,如何能赢得这么大的扶持?答案就在这些账本中。

  连壁村的账本拿得出票据,看得见效果,绝不糊弄。每年审计部门都会到村里审计扶贫资金,最多1年审计了6次,但没有一次出现跑冒滴漏。

  “越是这样,越有部门愿意到我们村扶贫。你要是出一回问题,这种信任可能就打破了,所以先得把账记好,再把项目搞好。”时间久了,郭应林也变成了“活账本”,各种数字张口就能报出来。

  站在连璧村的山顶上,一道道山梁连着一级级梯田。梯田上,一排排核桃树蔓延成片,整齐的白色地膜下种着中药,4公里田间路、3个蓄水池、3.9万米灌溉水道分布其中。

  这是连壁村“扶贫账本”中透露的另一个“秘密”。除了改善村庄设施外,所有扶贫资金都严格围绕核桃产业使用,“核桃林发展到哪里,配套资金就跟到哪里。”

  顺着账本往下看,2011年扶贫部门给了50万元,20万元用来开荒种核桃,30万元用来修田间路;2012年林业部门给了37万元,买了100吨有机肥,5万株核桃苗;2016年林业部门给了12万元核桃管理和养护费,扶贫办给了9万元核桃管理费。

  扶持力度大,村民干劲也大。“留在村里的都是50岁以上的人,但为了脱贫,没有一个当懒汉。”郭应林至今仍为大伙开荒种树的场面所感动。40名老人,中午吃住在山上,硬是开垦出3000亩荒山,全部种上了核桃树,成活率95%以上。

  还要等两个多月,才需要给核桃树松土、修枝,可68岁的郭福兰已经开始提醒老伴:“要添置几件新农具。”眼下,大多数核桃树还没有挂果,郭福兰老人的提醒另有用意。这也是连壁村扶贫的特别之处。

  “其他贫困村都是直接扶贫困户,我们村是扶村集体经济,3000亩核桃基地中有200多亩是村民自家的荒地,村集体组织村民开荒后种上核桃,给村民们代管,其余2700多亩全是村集体的。”

  在郭应林看来,这是最能保证村民稳定脱贫的办法。一方面能避免个人种植管理不善、随意砍伐,另一方面扶持资金中有专门的管护费,村民们可以在基地打工挣钱。“既能培育一个长久的脱贫产业,又能马上见到脱贫效果,这也是我们能得到这么多扶持的原因。”

  如今,连壁村有劳动能力的老人和附近村里的部分农民都在核桃基地打工。71岁的张爱文说,他去年在基地打工100多天,挣了1.3万元。52岁的张毅文说,他带着农机具上山干活,去年挣了3万多元。

  “2016年村集体收入达到近30万元,5年后核桃树进入盛果期,加上林下经济,1年收入能到几百万元,村民人均能增收上万元,稳定脱贫还发愁吗?”

  村委会大院里,“旺火”还没有熄灭,戏班子仍咿咿呀呀地唱着。郭应林望着眼前厚厚的一摞账本若有所思。“今年留在村里过年的,全村加起来也不到20个人。等富了,娃娃们就愿意回来了。” (完)

来源:新华社

收藏
0
有帮助
0
没帮助
0
相关阅读
中国农民网 2002-2024 © 版权所有 / 监督电话:010-84629985 / 投稿邮箱:cnfarmer@yeah.net
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2006 备案号:冀ICP备14003373号-3 / 冀公网安备 130730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