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道德品行的基础:全国文明家庭的家风故事
来源: | 作者:admin

  新华社北京12月13日电(记者 黄小希)对于一个家庭而言,家风是一种言传身教、耳濡目染的引导,是一种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涵养。良好的家风,是家庭成员形成良好道德品行的基础,是一代又一代人健康成长的保证。

  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日前在京举行。从评选中脱颖而出全国文明家庭,成为千千万万个家庭学习的榜样。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全国文明家庭里有着怎样的家风故事。

  杨兴明家庭:“以孝为首、克勤克俭、忠厚传家”

  “传家忠和孝,兴家文和德,持家勤和俭……”在重庆武隆县羊角镇大山深处,拥有100多年历史的《黄氏家训》教育了黄家一代又一代子孙。从上世纪40年代杨兴明嫁入黄家起,黄氏家训就成为她孝老持家的准则。几十年来,她更是将家训传承给一代代子孙,要求他们忠孝为本、勤俭持家。杨兴明90岁寿筵上,子孙们齐声朗诵家训,令在场村民们肃然起敬。老太太总说:“家训就是黄家的魂儿。丢了魂,家庭就要出问题!”

  至今,黄氏家族共有120余人,在杨兴明的带领下,五代人恪守“以孝为首、克勤克俭、忠厚传家”的家庭美德,传承百年家训,形成了当地别具特色的“黄氏家风”。乡邻们常用“黄氏家风”来教育自己的子孙;当地学校、游客也会慕名到黄家感受“百年家风”的气息。

  熊永伦家庭:“孝道、勤劳、专注、和爱”

  四川省兴文县大坝苗族乡小寨村的熊永伦一家,秉承“孝道、勤劳、专注、和爱”的优良家风。

  熊永伦40年来一直坚守在偏远村小,服务苗乡教育,致力于创新、普及和传承苗族艺术文化,编撰地方民族教育教材,带领学校发展成当地颇具影响的民族特色艺术学校。一对儿女在父母的教育引导下,积极向上,女儿主动放弃条件优越的工作,把青春奉献给边远苗乡教育。熊永伦一家将苗族艺术发展传承为“传家宝”,共同守护山里孩子的民族艺术希望。

  黄政清家庭:“重信尚义”

  在辽宁省大石桥市官屯镇石硼峪村,黄政清一家“重信尚义”的家风被传为美谈。

  2013年10月,黄政清父亲突发心梗去世,没留下一句遗言,生前向亲朋好友、单位同事借的50多万元尚未还清。黄政清跟母亲李秀梅以及姐姐、姐夫办完丧事后,拿出家里所有积蓄,低价出售准备结婚用的婚房,不到20天凑足50万元。一家人亲手把一笔笔借款送到那些亲友同事手中。

  林雪平家庭:“自强不息、艰苦朴素、团结和谐”

  在广东遂溪县乌塘镇芳流墩村,林雪平老人吃苦耐劳、勤俭持家,注重对子女言传身教,用“德为重、孝为先、和为贵、勤为本”的家训和“自强不息、艰苦朴素、团结和谐”的家风教育引导子女,鼓励子女上进成才。在家庭的教育熏陶下,大儿子成为国家一级作家,出版40多部著作;其他子女也分别创作并出版多部诗集和散文集等;孙辈发表诗歌、散文、小说共300多篇(首)。

  谷豫东家庭:“清白持家、简朴本分、为民奉献”

  谷豫东是福建省东山县原县委书记谷文昌的儿子。当年,面对肆虐风沙,谷文昌带领当地干部群众将不毛之地变成生态旅游海岛;对于家人,他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清白持家、简朴本分、为民奉献”的家风。

  谷文昌离世后,他的妻子史英萍省吃俭用,资助了30多位特困生,被群众誉为“特困大学生的好母亲”,先后获得福建省首届“感动教育”十大杰出人物等荣誉称号。谷豫东将父母的教诲铭记于心。谷豫东的妻子杨小云退休后,接过史英萍老人的爱心接力棒,为关心下一代事业贡献力量。


收藏
0
有帮助
0
没帮助
0
相关阅读
中国农民网 2002-2024 © 版权所有 / 监督电话:010-84629985 / 投稿邮箱:cnfarmer@yeah.net
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2006 备案号:冀ICP备14003373号-3 / 冀公网安备 130730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