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扎兰屯市农民正在与当地农技推广中心工作人员签订轮作协议。王岭岭 刘宝君摄
编者按:
11月17日,时隔四个月,农业部第二次召开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推进会,轮作试点的500万亩,全部分布在黑龙江、内蒙古、吉林、辽宁四省(区),而此时东北大都处于冬闲季节,推进耕地轮作休耕工作的落实正当其时。耕地轮作休耕被列入试点,农民朋友的认识怎么样,各地有哪些新的探索,推进情况又如何?请看本期《热点聚焦》。
本报记者 李国龙
11月17日,农业部在贵州召开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工作调度会,这是今年下半年农业部第二次召开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的会议。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就一个专题召开两次会议,可见此项工作的重要性。
“耕地轮作休耕”是新事也是老事。
北魏《齐民要术》中就有“谷田必须岁易”“麻欲得良田,不用故墟”“凡谷田,绿豆、小豆底为上,麻、黍、故麻次之,芜菁、大豆为下”等记载,已指出了作物轮作的必要性,并记述了当时的轮作顺序。
去年底,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中专门就“耕地轮作休耕”进行了说明:利用现阶段国内外市场粮食供给宽裕的时机,在部分地区实行耕地轮作休耕,既有利于耕地休养生息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又有利于平衡粮食供求矛盾、稳定农民收入、减轻财政压力。
今年6月,农业部会同财政部等10个部门,联合印发了《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方案》,这标志着耕地轮作休耕试点进入落实层面。方案指出:在东北冷凉区、北方农牧交错区等地推广轮作500万亩;在河北省黑龙港地下水漏斗区季节性休耕100万亩,在湖南省长株潭重金属污染区连年休耕10万亩,在西南石漠化区连年休耕4万亩,在西北生态严重退化地区连年休耕2万亩。具体任务细分到了省市。
对于担负大部分任务的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四省(区)来说,任务要到明年春播才能落到实处。但细节决定成败,几个省份已开始了任务落实。10月20日至24日,内蒙古扎兰屯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工作人员就开展了下乡核定试点,并与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签订合作协议,试点任务一定三年不变,轮作地块3年内一般不做调整,通过轮作发挥大豆根瘤固氮养地作用,提高土壤肥力,选用高产优质食用大豆新品种,增加优质高蛋白大豆供给。
耕地轮作休耕,农民有积极性吗?
河北省早在2014年就开启了季节性休耕试点,这在当地农民中也奠定了试点进一步开展的基础。河北省深州市榆科镇下博村农民石福林已经连续三年试点“一季休耕,一季雨养玉米”。他告诉记者,“每亩地能拿到500元补贴,收入与原来基本持平,不种小麦还能省很多工”。
河北省是试点省份,而未被列入试点省份的江苏省,也拿出6000万元资金在苏南、苏中、苏北部分地区,以县级单位申报进行一定规模的连片试点示范。
南京市江宁区禄口街道石埝村种粮大户李光猛就对土地轮作休耕有很深的认识,每隔两三年,他就会让地在小麦季歇一冬或种红花草用于还田。“只有肥田才能高产,一块瘦巴巴的地是种不出好吃的大米的。”李光猛说,他种的水稻去年产量达到每亩1440斤,每亩净赚500多元。
在东北三省,随着玉米价格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农民从新操起种大豆的“旧业”。吉林省敦化市联益农副产品合作社理事长赵显清种植了7500亩耕地,今年就已经调整种植结构,改种了1800亩大豆,他说,“回归粮豆轮作传统,轮作让病虫害减少,土壤肥力和粮食单产都会提高”。
有专家进行了形象地比喻:由于我国人多地少,为了保征人们有粮吃,我国的耕地正在超负荷运转,开展有计划的轮作休耕,就相当于降低土地产出的节奏,让土地放慢脚步,“喘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