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巴山区的幸福家园
来源: | 作者:admin

  秦巴山区的幸福家园

  ——湖北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试验区建设走笔

  本报记者何红卫姚媛乐明凯

  秦巴山片区群山绵延,从湖北省十堰市竹溪县蒋家堰镇出发,沿着346国道,由西向东,经竹山县,蜿蜒而至房县尹吉甫镇,有一条总长209公里呈带状分布的小城镇群。走进沿途的村子,一座座坡屋顶、马头墙、格子窗的“秦巴风格”小楼坐落在山水掩映之间,一片片水稻田、红豆杉、茶叶园……走一程便能见到不同的风景。

  这里就是秦巴山区的湖北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试验区,贯穿十堰市的竹溪县、竹山县、房县3个国家级贫困县腹地,包括28个乡镇520个村,区域总面积5681.17平方公里。2010年底,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试验区被纳入湖北省级新农村建设试点层面,写进了全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

  目前,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试验区已顺利实现“5年大变化”的目标任务。5年多时间,得到了时任省委书记李鸿忠,省委副书记、代省长王晓东等领导的关心和指导,现任湖北省政协主席、时任省委副书记张昌尔曾多次到这里组织现场会,深入竹房城镇带乡村调研。在他看来,试验区是全省最边远、条件最差的贫困山区,却走出了一条成本最低、最值得重视的就地就近城镇化路子,尤其是十堰市干部群众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令人鼓舞。

  望得见山水、聚得了人气,传统村庄向特色片区转变

  与平原地区相比,贫困山区推进城镇化面临着多种因素制约。十堰市委书记周霁认识到,试验区建立之前虽然已经出现城镇带的雏形,但缺乏特色的现象普遍存在。要采取“七为”并举,即规划为先、产业为基、镇村为重、扶贫为要、生态为魂、民生为本、创新为力的办法,走出一条符合当地实际、具有山区特色的城乡一体化发展之路。

  5年多时间里,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试验区通过扶贫搬迁、生态搬迁、工程拆迁集中安置等方式就地、就近转移农民,镇村空间结构和人口分布状况发生明显改变。2015年底,试验区内城镇常住人口数量比2010年增加了7.4万人,城镇化率从36.55%提高到62.51%。

  约15万名当地农民不离土、不离乡即完成了居住、生产、生活方式市民化的转变。湖北省委副秘书长、财经办(农办)主任刘兆麟说,一批布局合理、设施完善、服务便利、环境良好的小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在竹房城镇带纷纷涌现,这些片区相比自然村落聚居程度更高、生活条件更好;相比城镇社区人口密度更小、山村韵味更浓,逐步形成了梯次分明、独具特色的镇村体系。

  在竹山县麻家渡镇总兵安片区,一栋栋庸派建筑的民居坐落在山水之间,错落有致。“我们进行扶贫搬迁,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搞过度集中,讲究依山傍水、依山就势,片区内已聚集了原先10个村1万多人。

  通过整合资金,县里拿出1000万元,加强道路、供水、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引导人口聚集。”竹山县委书记龚举海说。

  在“两山夹一谷”的竹溪县蒋家堰镇敖家坝片区,集中居住着3个村子搬迁下来的村民,基础设施一应俱全。在竹溪县水坪镇东沟村,村党支部书记童新谷说:“盖房的手续、良种补贴、日常的矛盾等,都可以在村委会的柜台提交,由村委会统一收集,带到镇上、县上办理。老百姓办事简单多了,再也不用为了办一件事跑到镇上了。”

  试验区不断提高城乡公共服务的均衡化水平,促进了试验区农民在交通、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等公共服务上与城镇居民享受同等待遇。十堰市委副秘书长、农办主任张斗林介绍说:“通过相对集中,能带来三个效果:首先,便于给老百姓提供便利的、集中的公共服务;其次,依托良好生态环境与特色产业资源,生态观光农业快速兴起,提升了产业效能;再是,集中后老百姓的精神生活变丰富了,组织跳广场舞等文娱活动都方便了。”

  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家门口就业不再遥远

  作为南水北调的水源地,竹房地区是鄂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堰市市长张维国认为,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实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这是试验区的生命力意义所在。

  “我们村是黄酒民俗村,世代相传酿造技艺。我做了28年的黄酒,去年卖了10多万斤。”房县土城镇土城村宽阔的马路两旁伫立着一个个颇具古风的小楼,村民鲜艳高兴地对记者说。据了解,“房县黄酒制作技艺”于2013年被湖北省政府认定为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房县大力发展“一村一品”,像这样的村子,土城镇还有18个。

  “试验区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不搞花架子,不仅是对房子‘涂脂抹粉’,更重要的是有产业配套。通过政府搭台,吸引在外发展的人回乡创业,使资金能真正用于发展特色生态农业。”竹溪县委书记余世明说。

  竹房城镇带重点建设了茶叶、中药材、核桃、山羊养殖“四个百万”特色产业基地,每个乡镇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主导产业,5年间区域贫困人口减少了7.29万人,占十堰全市贫困人口减量的1/5以上。随着竹溪鄂渝陕国际商贸城、房县天悦温泉度假村等物流园、旅游景区的建成,依托竹溪金铜岭科技工业园等重点园区和梅子贡茶业等龙头企业,城镇带的优势产业链条逐渐拉长。

  湖北满华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是竹溪县从广东深圳引进到金铜岭工业园区的企业,工人大都来自附近的村镇,上下班花费的时间平均20多分钟,劳动开支大大减少。

  当地政府招商时,更侧重引进一些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在目前结构性调整的经济形势下,对于贫困地区而言,正面临着产业转移带来的发展机遇。湖北省委财经办(农办)科技处处长余林章介绍说,竹房城镇带以生态农业、优势工业、特色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体系得到进一步优化,农民就地就近就业成为新趋势。

  外修生态、内修人文,精神文明是永恒的追求

  竹房城镇带贯彻“外修生态、内修人文”的方略,在保护生态环境、发挥生态优势,大力开展绿化美化治理建设的同时,始终把精神文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实现自然美、群众富、生态美的有机结合。

  竹溪县结合新农村建设和绿色家园建设,全面推进荒山、河道和农村公路绿化,建设百里“绿廊、果廊、景廊”,栽植各类苗木500多万株;竹山县按照“山绿、水清、屋美、路畅,秩序井然、文化厚重”的要求,打造全域三维立体生态环境,累计投入资金3亿元,完成人工造林28万亩;房县争取将村庄生态环境整治步入常态化,探索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处理体系,完成5条农村河道的治理,新建人工湿地8个。

  在贫困山区,既有传统生态的优势,又面临着部分干群对推进城镇带建设顾虑较多等问题。房县县委书记蔡贤忠说,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用时代发展的要求、人民群众的期盼来统一思想,以奋发图强的志气、负重拼搏的勇气来振奋精神,为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提供有力的思想保障。

  党员修党性,群众修美德。竹房城镇带通过开展十星级文明创建、好人榜、家规家训进万家、最美村官、“创文明新村、创文明农户”等一系列活动,乡风文明大为好转,增强群众生态环保意识,提升社会修诚信,广泛组织动员社会各界共创美好家园。

  全国“十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的发源地竹山县进一步发挥基层党员和村级组织的带头作用,引导农民转变思想观念,推广了“十星户”速贷通等产品,其“十星级”文明创建工作得到中央文明委充分肯定。

  竹房城镇带开展5年多来,其效应已推动城镇化向纵深发展。2015年9月,湖北省委、省政府决定将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试验区政策延长5年,再将3县10个乡镇纳入试验区范围,制定了18条对试验区的新支持政策。

  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试验区的建设,充分利用秦巴山区的生态优势进行全域规划,做到山镇相依、镇路相通、城水相映、配套完善、产业鲜明。湖北省委财经办(农办)副主任王述华表示,试验区内从县到村,争着做、比着干,这样的竹房工作精神是多少钱也买不来的。争取到2020年,试验区要有根本性变化,努力建成社会和谐、城乡一体、宜居宜业的幸福家园。


收藏
0
有帮助
0
没帮助
0
相关阅读
中国农民网 2002-2024 © 版权所有 / 监督电话:010-84629985 / 投稿邮箱:cnfarmer@yeah.net
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2006 备案号:冀ICP备14003373号-3 / 冀公网安备 130730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