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的新问题该怎么破?
来源: | 作者:admin

从解决“温饱”问题,到提升“教育”水平

留守儿童的新问题该怎么破?

    □本报记者 刘鑫

  留守儿童,不知道从何时起渐渐成为了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父母大多长期在外地打工,一年到头除了春节返乡外,几乎很难与孩子面对面。这些孩子大多跟随爷爷奶奶或者其他亲戚一起生活,由于缺少亲情和关爱,成长的烦恼长期困扰着这群“像野草一样成长”的娃娃,他们有的变得孤僻,有的变得厌学、有的变得任性且暴躁……今年2月,国务院有针对性地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到2020年,未成年人保护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更加健全,全社会关爱保护儿童的意识普遍增强,儿童成长环境更为改善、安全更有保障,儿童留守现象明显减少。

  时至今日,我省各项关爱保护农村留守儿童的细则,也已纷纷出台实施。那么,我省留守儿童群体的现状到底怎样?又是否依旧像很多人形容的那样“像野草一样成长”呢?近段时间,带着这一系列问题,记者开始了走访。

  现状摸底

  物质生活已有基本保障 但家庭教育较为缺乏

  今年初,结合《意见》相关精神要求,国家民政部、教育部、公安部联合在全国范围内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摸底排查,发现全国不满十六周年的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为902万人。其中,西部省份352万人,占全国总数的39.02%;四川等省份的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在70万人以上。

  为了解掌握我省留守儿童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四川省统计局民调中心于2016年5月-6月开展了四川农村留守儿童状况专项调查。调查采用实地面访的方式进行,在全省范围内选择了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及留守儿童较多的20个县(市),每个县抽选5个乡镇,每个乡镇各调查1所农村中学和小学 (小学生以4—6年级的为主),每个学校各随机调查10名留守儿童。全省共调查2000个样本,最终形成了 《四川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结果显示:父母长期外出务工的占97.5%;住校寄读的35.3%,每天走读的64.7%。这其中,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是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的,占89.8%;靠在家的父亲或母亲、哥哥姐姐,以及学校老师监护的,仅为2.6%;家庭主要经济收入来源靠父母外出打工的,占86.3%;大部分留守儿童认为自己在 “安全和物质生活方面能够基本得到保障”,近半数以上的留守儿童认为自己因为 “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忙承担一定家务和农活”等因素,导致学习成绩一般。

  从《报告》结果中不难看出,与早些年情况发生可喜变化的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农村留守儿童在安全和物质生活方面已有了基本保障。但也必须看到《报告》中所揭露出来的问题,比如:农村留守儿童家里的监护人主要是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等祖辈,而监护人能够起到的具体作用,除了“照顾日常生活”(93.2%),就是“负责人身安全”(69.2%);“能够指导学习”、“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培养独立生活能力”的比例在33.1%—40.3%之间;“进行生理卫生指导”的比例更是仅为19.8%。从这个数据可以明显看出,在家庭教育方面能够起到作用的监护人和在外务工的父母,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做得还不够好,家庭教育较为缺乏。

  调查切片

  关键词·学习

  “让娃娃上学已不是什么难事,但教育起来却很难!”

  “小华,一定要好好读书哟,再过两个月,妈妈就回来了,到时候要看你成绩单哦!”通过手机微信视频,远在广东打工的李莉跟自己的儿子王小华 “见面了”。电话这头的儿子反倒有些拘谨,只是简单重复着:“妈妈,你好久回来哟?”

  李莉和王小华,是一对母子,家在成都市金堂县竹篙镇。李莉现在广东一带打工,王小华则是竹篙镇的一名小学生。这两年来,他们最频繁的感情交流,不是QQ就是微信。

  像我省其他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一样,只有初中文化的李莉也希望着靠着自己外出打工努力挣钱,能够给孩子创造一个更好的学习成长环境。然而现实却是,孩子的生活条件好了,吃穿不愁了,上学念书也不愁了,唯独学习成绩始终不太理想。

  “现在让娃娃上学已经不是什么难事了,但教育起来却很难,他长期学习成绩排在班上中下水平,你说我咋不着急嘛。”通过和记者电话交流,李莉道出了内心的不快,“我就是吃了文化低的亏,辛辛苦苦在外头打工一个月也才三四千元,还要供娃娃读书和老年人生活,唉!”

  安静的农家院坝,让坐在记者旁边的王小华听清了李莉在电话那头传递出来的声音,可能因为有些不好意思,他默默低头走开了。从屋里走出来的王小华外公告诉记者,“自从李莉离了婚,小华就一直跟着我们住。他妈妈长期在外头打工挣钱养家,我只有小学文化,小华他外婆没读过书。说句不好意思的话,现在我们连小华的作业题目都看不懂,根本没法教育他学习。”

  王小华所在学校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老师告诉记者:“在农村,祖辈们的知识有限,家庭教育确实很难开展,导致留守儿童任性、叛逆,教育起来比较费劲。”

  关键词·心理

  “其实,我们都知道他抽了烟,但是管不住呀!”

  “你想你爸爸妈妈吗?”“不想”“你喜欢学校吗?”“不喜欢”……在得到一串 “不想”、“不喜欢”、“不愿意”的回答后,记者被眼前这位名叫李强的农村留守儿童的叛逆心理震撼了。

  家住宣汉县漆碑乡的李强,是一名小学四年级的留守儿童,父母双方常年在福建一带打工,由于其父亲有高中文化,后又自学木工,李强家的年收入在农村来说“日子还算好的”。但一提起自己的孙子,李强的爷爷显得十分无奈,“强强(李强小名)父母虽然能挣钱,但是每年回不了几次家,我印象最深的是2013年春节,因为他们已经连续两年没回家过年,强强看到他们都不愿意喊爹妈。”这之后,老爷子经常和李强父母通电话,“抽时间回来看看强强嘛”“好久回来哟,强强想你们了”……随着时间的推移,李强也逐渐开始习惯父母“抽不出时间回来”的事实。

  父母不在身边,爷爷奶奶几乎没有文化,不过李强在学习方面却很自觉,几乎年年是班上的前五名,也是学校里最有希望考进县里最好中学实验班的尖子生。“但就是不爱说话,不爱跟人交流,而且有些习惯也没学好。”老爷子叹气道。

  在记者的再三追问下,老爷子很是懊恼地告诉记者,“有几次我亲眼看见强强抽烟,冲上去管了也打了他,但还是没管得住呀。”

  李强所在的学校的陈老师也告诉记者,李强所在的班有40多名学生,半数以上是留守儿童,周边学校的情况也大多类似。这些孩子大多在人际交流方面偏弱,学习上也不太进步,像李强这样“学习拔尖”的很少见,“这些缺少交流和关爱的孩子,一旦出现监管不到位的话,很容易走上歧途。”                          

  各方行动

  让更多阳光照进孩子们的心房

  事实上,目前农村留守儿童最大的问题已从解决“温饱”问题转变成了提升“教育”水平。他们急需摆脱自卑、容易焦虑、不爱分享、不爱交流等一系列问题,由于缺乏必要的倾诉渠道,一些小问题也容易成为他们内心“迈步过去的坎儿”。因此,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两者的有机融合就显得越发重要。

  同时,我们也欣喜地看到全省各地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 “留守儿童之家”“代理妈妈”等一系列措施正在落地开花。射洪县在全县教育系统选拔特长导师、德育导师、学业导师和情感导师4168名,每位导师帮助5至8名留守儿童,通过定期谈心、家访、辅导等方式,做好留守儿童的引路人;荥经县通过与志愿者协会深度合作,大力推广 “留守儿童之家”,从读书、书法、写作等多个环节入手,开展全覆盖的活动,让留守儿童不再孤单;宜宾市拿出财政数百万元,召集5000余名大学生志愿者,覆盖全市900多个行政村,3万多名留守儿童,定期开展快乐寒暑假活动……团省委方面也多方协调,推出“童伴之家”“爱心小屋”,以及与社会组织联手推出留守儿童关爱服务等一系列活动。团省委权益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全省已形成了“党政主导、群团协同、有关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关爱帮扶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格局。

  同时,四川省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张祥荣表示,我省是全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最为严重的省份,也是开展关爱工作成绩较为突出的省份。针对我省的实际情况,除了再继续加大企业、学校、家庭对留守儿童关爱扶持力度、推行动态监测之外,还应当借鉴地方经验,比如“寄宿制托管学校”就是地方上实践解决农村留守问题的好办法。

  他还介绍,政府还应当继续加大“西部计划”志愿者招募的力度,争取在丘陵县和山地县实现每个乡镇有10名志愿者;拓展农村师资编制,提高质量,尤其是注意解决缺编超过20%的农村学校,最大限度地为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成长提供充分保障。

  此外,我省产业集聚区的建设,极大地推动了产业转移和县域经济的发展,吸引了大量外出的农民工回乡创业就业,这为许多留守儿童与父母团圆创造了条件。

  省农劳办相关负责人曹庆告诉记者,我省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省内就业数量逐年增多,同时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持续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工选择在本地就业或返乡创业。相信随着各种政策的持续深入推广,农村劳动力“本地化”趋势将越发明显,也将从源头上减少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

  为保障农村留守儿童相关权益,本文所涉及到的相应人名均使用化名。


收藏
0
有帮助
0
没帮助
0
相关阅读
中国农民网 2002-2024 © 版权所有 / 监督电话:010-84629985 / 投稿邮箱:cnfarmer@yeah.net
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2006 备案号:冀ICP备14003373号-3 / 冀公网安备 130730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