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达州:实施茶园技改 让老树再发新梢
来源: | 作者:admin

  10月27日,达州市达川区天禾茶叶专业合作社流转的一片老茶园里,刚刚忙完秋茶生产的茶场管理人员向明全说:“通过老茶园技改,1亩地明前可采干茶15斤、明中采60斤、夏秋采60斤。而在技改以前,1亩总共才采干茶60斤。”

  这只是达川区老茶园技改的一个缩影。今年开春以来,达川区大力实施老茶园技改,一个个荒废多年的老茶园起死回生,目前技改面积已达1000亩,该区茶叶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业主示范收到效益

  “茶叶是达川山区农民增收致富的特色产业之一,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鼎盛时期,全区近50个乡镇都种茶叶,茶园面积达4万余亩。当时,我们的千口银针、米城银毫、平顶碧芽等茶叶品牌,在全省都有影响力。”达川区茶果站站长梅国富说,“但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外出打工的人增多,农村劳动力急剧减少,老茶园脱管、失管的问题相当突出。”

  然而,达川区业主李继平的举动为老茶园带来了生机。据梅国富介绍,李继平在江浙卖茶叶机械的时候,发现西湖龙井、福鼎大白茶都很有市场,于是认为茶叶产业势必大有前景。李继平2009年返乡后,考察了本区及周边县市区的茶园,在达川区龙会乡张家山茶场承包500亩老茶园探索茶叶技改。通过技改,2010年实现了亩产至少30公斤干茶,按当时市场价70元—80元/公斤算,亩产值就有2000多元;2011年,亩产值增长至三四千元;2012年盛产,亩产值更是达到5000元以上。

  茶园技改开启大幕

  从2011年至2015年,达川区茶果站借鉴了李继平的茶园低改模式,并结合自身技术力量,逐步探索完善老茶园技改技术。据梅国富介绍,区茶果站采用了李继平的模式,对茶树进行修剪,只留短的桩头,让其抽发新梢,并对老茶园进行中耕,施液态肥,促使老茶园产量恢复性增长。同时,区茶果站采用了绿色防控和配方施肥技术。这样下来,老茶园当年即可投产,并把优质茶的比例由20%提高到50%。

  随着老茶园技改探索的成功,达川区茶果站在今年清明后,发动3个业主承包900亩老茶园,同时区茶果站也承包100亩老茶园建立示范基地。

  “老茶园技改就是要增加茶树抗病虫能力,多发新芽,提高产量。我们一方面在帮业主做茶园规划时,给一些指导和建议;另一方面,除新发展茶园外,还鼓励他们对承包范围内的老茶园进行技改。”达川区茶果站高级农艺师艾相臣说。

  艾相臣介绍,该区茶果站今年开春成立专家技术团队,制订了技改实施方案和茶叶标准化生产技术规范,对业主进行指导。同时,区上给参与技改的业主提供鼓励政策,在今年底技改验收后,区上给予200元/亩补助,并将区上的涉农项目向业主倾斜。

  边改老园边建新园

  在李继平最早实施技改的老茶园里,管理人员向明全介绍,老茶园每隔5年就要技改一次,今年是他们第二次技改。他们的经验是重修剪,只留根须;台刈,贴着地皮修剪;修篷,“剃光头”,这样可以“多发腋芽,增加采摘量”。

  向明全说,老茶园技改,他们采用了托管的模式,将茶园分包给当地几个种植大户管理,再由他们去请周围的村民来对茶园进行日常管理。

  据记者了解,达川区今年技改的1000亩老茶园在秋季已全面投产,亩均增产30公斤左右,可助农增收约540万元。

  “全区有4万亩老茶园,真正能进行技改恢复的只有三四千亩。我们的思路是一边技改,一边发展。”梅国富说,“确实不能恢复的老茶园就要淘汰,引种换代,栽植安吉白茶、龙井43、中茶302、中茶108、黄金芽等好品种。今年,我们计划新发展7000亩茶园,目前已完成了2500亩。根据达州市的统一布局,到2020年,全区茶园面积将达5万亩,到盛产期,产值将达到5亿元以上。”

  声 音

  思路一变天地宽

  晓颖

  同一片茶园,只因实施技改,就让达川区茶叶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一块流转地,只因将被改造为高标准农田,就从被“退租”变为“抢种”。

  思路变了,打法变了,同样的土地,同样的农产品,就能实现利润最大化。在各地大力实施精准扶贫工作的当下,这两个地方的发展故事再次告诉我们,转变思路、创新方法才能真正做好产业扶贫,帮助村民们快步走上小康路。

  行走乡间会发现,一些经济薄弱村、贫困村大多存在等产业、要资金,广大农户墨守成规、不思变革的问题,这些都成为制约贫困村发展的主要因素。拘泥于老方法旧经验,求稳怕变是许多人的心理。求稳怕变,实质是回避挑战、安于现状的保守心态,表现在行动上,便是重经验、轻尝试。在产业扶贫的进程中,如果不注重创新、因循守旧,生产的产品就会逐渐被市场淘汰;如果政府部门求稳怕变,扶贫干部对国情和本地情况的变化熟视无睹,那么宝贵的发展机遇就会从手中轻易溜走,地方经济就不可能发展上去。

  产业发展是一条长期要走的路,市场在变,环境在变,期间可能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果发展遇到了阻碍、长期停滞不前,不妨向自己开刀,大胆来一次 “技改”,修修技、剪剪叶,变思路寻发展,勇于尝试,不怕失败;等到“修剪”成型之后,再次重装上阵,方能走出一条与时俱进的发展路子。


收藏
0
有帮助
0
没帮助
0
相关阅读
中国农民网 2002-2024 © 版权所有 / 监督电话:010-84629985 / 投稿邮箱:cnfarmer@yeah.net
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2006 备案号:冀ICP备14003373号-3 / 冀公网安备 130730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