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养大循环:过程消纳
四川成都邛崃市是国家生猪调出大县,年出栏生猪140万头。养殖业快速发展,在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产生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按每头商品猪产生粪便约1吨计算,全市每年猪粪量达140万吨。这么大量,要怎么治?邛崃市农林局局长陈汉云说,主要靠种养循环。全市整合财政资金1900万元,撬动社会投入2400万元,对沼气池、蓄粪池、抽粪设备等6类项目进行分类补贴,培育畜禽粪便“产-供-销”市场利用体系。
“粪涌钱进”微信群是当地十几家抽粪专业合作社的骨干为方便日常交流建起来的。“140万吨猪粪过去是让人头痛的垃圾,对我们抽粪队来说可是宝贝,所以这个微信群很火。”宝林镇的抽粪人员代正章是云正抽粪合作社成员,从业已有8年,换了4台粪车。去年他销售了6000多吨沼肥,以每吨30元的价格为种植户提供转运浇灌服务,毛收入有18万元,扣除雇工开销和其他开支,纯利有12万元。
目前,全市抽粪车从2014年初的40多辆增加到150辆。抽粪人员从过去的50多岁的老农民发展到陆续有90后小伙和女抽粪工的加入,生意越来越红火。陈汉云给记者算了笔账,按照每辆车运输量为6000吨计算,150辆粪车能销售沼肥90万吨。加上大型养殖场就近循环利用及部分散户自用,全市每年140 万吨猪粪基本可以资源化利用。2015年以来,邛崃市形成32个种养循环示范园,覆盖种植基地面积约10万亩。
为破解小养殖户的环保难题,当地探索把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纳入村规民约。把污染治理与相关惠农政策捆绑应用,对造成污染的养殖户不予享受相关的惠农政策。同时,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明确治污主体,并由村里专人不定期进行巡查。
中国农科院农业区划所专家王迎春说,种养循环有两种利用方式。一是规模养殖“就近循环”。通过配套大型粪污处理设施,利用沼液管网将粪污消纳在周边种植基地。二是散户养殖“异地循环”。比如建立“散养户+沼粪合作社+种植基地”机制,为分散种植户提供浇灌服务。种养循环不仅可以有效治理畜禽污染,而且长期使用沼肥,能改善土壤状况。
无害化处理:终端控制
我国是畜牧业大国,年饲养生猪12亿头、牛1.5亿头、羊5.7亿只、家禽176亿只。近年来,虽然规模化养殖比例不断提升,但总体生产水平仍然较低,散养比例仍然较高,病死畜禽数量较大。对病死畜禽如若处理不当,随意抛入江河湖海,会给公共卫生和生态环境带来影响。
在江苏省,中粮肉食公司江苏分公司金东台养猪场的病死猪由专用车辆密封运入自有沼气厂,经粉碎后到高压蒸汽罐进行高温高压杀菌熟化,再排入发酵罐进行中温厌氧发酵处理,最终变为沼气和沼液。沼气厂工程师王作刚介绍,与传统的深埋、焚烧等方法相比,这种无害化处理不产生废气、废液,不会造成土壤污染。
在浙江省,22个生猪生产重点县全面推行生猪保险与无害化处理联动模式。该省龙游县将病死猪纳入保险范围,保险公司按病死猪数量给养殖户赔偿。生猪统保保费由农户承担15%、各级财政补贴85%。病死动物处理中心按病死猪数量从政府财政得到补贴。由于病死猪回收价格可观,养殖户联系处理中心收集的积极性高。目前,浙江省已布局建设了41个死亡动物无害化集中处理中心。
“今后在推行生猪标准化养殖的基础上,要更突出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农业部畜牧业司司长马有祥说,今年,农业部计划在南方水网地区创建100个国家级生猪标准化示范场。同时,开展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创建。以生猪大县为重点,整县推进粪便综合利用和病死猪无害化处理,促进生猪生产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马有祥表示,要大力推行标准化规模养殖,支持规模化养殖场(区)配套建设畜禽粪污处理设施,搞好畜禽粪污综合利用,在种养密度较高的地区和新农村集中区因地制宜建设集中处理中心,探索规模养殖粪污的第三方治理与综合利用机制。力争到2020年,75%以上的规模畜禽养殖场(区)配套建设废弃物贮存处理利用设施。
专家建议,可以按照“谁处理、补给谁”的原则,建立与养殖量、无害化处理率相挂钩的财政补助机制。扩大财政补助范围,由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扩大到生猪散养户。建立健全保险和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联动机制,将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作为保险理赔的前提条件,不能确认无害化处理的,保险机构不予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