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维
扶贫资金不仅寄托着贫困地区人民改善生活的希望,更承载着党和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大量资金趴在账上“睡大觉”,不仅增加了资金的占用成本,造成了资源的浪费,更影响了国家宏观政策的实施,耽误了发展的机遇和扶贫战略的推进。影响不可谓不大,损失不可谓不多。
近日,审计署发布了2016年第二季度国家重大政策措施贯彻落实情况跟踪审计结果公告。对于此前已经发现的扶贫资金被浪费或者闲置的问题,公告表示,在此次审计的涉及1077个单位、1633个项目的2036.54亿元中央资金中,433.47万元扶贫资金被违规套取或用于与扶贫任务无关的支出,9706.82万元扶贫资金闲置未及时发挥效益。
400多万元扶贫资金被套取,9700多万元扶贫资金闲置,这两组数据反映出当前扶贫项目资金在管理使用中的突出问题。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有关扶贫资金被套取或违规使用的问题因其性质恶劣、社会危害性大一直很受关注。近年来,随着国家扶贫开发力度的不断加大,扶贫资金投入和项目建设规模越来越大,有关部门加强了对相关领域的监管,加大对了扶贫领域职务犯罪的打击力度。与此同时,一个新的现象是,扶贫资金闲置的问题开始凸显。就在今年6月底,审计署向全国人大报告了2015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情况。据通报,扶贫资金重点抽查了17个省份的40个县。抽查的50.13亿元扶贫资金中,至2016年3月底有8.43亿元(占17%)闲置超过1年,其中2.6亿元闲置超过2年,最长逾15年;17个县的29个扶贫项目建成后废弃、闲置或未达预期效果,形成损失浪费2706.11万元。
与被套取或违规使用相比,扶贫资金被闲置,看似钱还在那里,性质并不严重。但事实上,扶贫资金的闲置,很大程度上就意味着相关工作的停滞。扶贫资金不仅寄托着贫困地区人民改善生活的希望,更承载着党和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大量资金趴在账上“睡大觉”,不仅增加了资金的占用成本,造成了资源的浪费,更影响了国家宏观政策的实施,耽误了发展的机遇和扶贫战略的推进。影响不可谓不大,损失不可谓不多。
那么,为何会出现大量扶贫资金被闲置?尤其有些地区最长逾期达到15年之久。可见这不仅仅是资金的使用和管理的效率出了问题,更折射出了有关部门的不作为和监管机制的缺位。
首先,缺乏科学决策。有些地方在申请项目资金时往往异常踊跃,不搞科学规划、一味贪多求大,但是资金到位后却发现要么和基层实际不符难以实施,要么配套资金过多难以承受,导致项目无法落地;其次,使用规定的制约。按照现行的资金分配使用规定,“打酱油的钱不能买醋”,虽然中央也出台相关政策要求加大改革力度,但在实践中基层往往难以突破这些规定进行有效整合,造成“不能作为”。还有些地方出于怕影响专项考核、业绩等不敢整合,这些都严重影响了财政资金的统筹使用和效益的发挥;再者,问责机制缺位。当前对于扶贫资金闲置缺乏有效的监管和问责机制,导致有些部门在推进扶贫工作中,一旦遇到阻滞或者困难,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任由资金闲置也不想办法解决;此外,地方财政配套困难、扶贫对象确定不够精准等现实难题也抑制了地方扶贫的主动性,导致资金闲置等问题。
应当看到,虽然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贫困地区的投入,但是总体上而言,我国的扶贫资金绝对没有多到用不完、可以任由其多年毫无作为“睡大觉”的程度。尤其是在距离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经进入冲刺阶段的关键时刻,在当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国家财政收入增速下滑的大背景下,在一些地方贫困程度还很深、扶贫资金相对匮乏的情况下,如何把有限的扶贫资金用好用足,至关重要。这不仅是一个效率问题,也是公平问题,更是一个政治要求。
时间不等人,当前我们应着重从一些长期被闲置的扶贫资金和项目入手,该收回的收回,该解决的解决,既要清旧账,也要防新账,一笔笔厘清,一笔笔落实。关键是要看看其背后有哪些扶贫群众的诉求是长期悬而未决的,必须尽快予以回应。
从长远发展来看,要解决好扶贫资金闲置的问题,须对症下药,从事先、事中、事后、事外多方着力。首先在源头要把好审批关,坚持科学立项、科学规划,从实际出发,申请资金与项目要求要匹配。有关部门对于基层申报的扶贫项目必须进行科学论证审核;其次是加强项目执行过程中的监管,对已批复执行的项目和预算,主管部门要及时督促执行,对于项目执行中存在的困难要予以有效的指导和帮助,对于存在的问题要及时纠正;再者,要做好事后问责,对于一些无故长期大量闲置扶贫资金的项目和有关责任人必须进行问责,决不能再出现类似15年资金闲置的现象,对于一些扶贫资金使用效益高的地方,可以依据有关规定进行嘉奖奖励;此外,还要加大相关领域的改革力度,推进扶贫资金扶贫项目整合力度,避免“资”出多门,“撒胡椒面”问题,降低或取消特殊地区的财政配套,切实减轻贫困群众承担的资金负担。
上一篇:北京:“向钱葱”比去年便宜6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