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识别产业造血民生兜底
——山东烟台奏响脱贫攻坚三部曲
卢鹏李世波本报见习记者孟德才
山东烟台,作为全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亚洲著名的国际葡萄酒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城市,经济总量居全国大中城市第20位,然而受限于一些自然、地理、疾病灾害等因素,烟台市仍有一定数量的贫困乡村、贫困群众。
近年来,烟台市委、市政府持续强力推进扶贫开发工作,通过实施精准扶贫、产业扶贫、民生扶贫,奏响脱贫攻坚的三部曲。2014-2015两年间,累计投入扶贫
资金5亿多元,减少贫困户61906户、贫困人口102307人,扶贫开发取得重大成效。
精准识别:选准脱贫攻坚的主攻方向
精准是脱贫攻坚最核心、最根本的要求。精准扶贫的相对面是粗放扶贫。烟台市委副秘书长、扶贫办主任张绍冰告诉记者,长期以来,由于贫困人口数据来自抽样调查后的逐级往下分解,扶贫中的低质、低效问题普遍存在,只有精准扶贫才能做到“点射”到位,真正把扶贫落到实处。为此,烟台市将精准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主攻方向。
为对贫困人口进行精准识别,摸清贫困底数。张绍冰介绍,烟台市遵循“六步工作法”,参照“五进五出”标准,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对全市6420个行政村、470万农村人口进行重新识别,扎实开展建档立卡“回头看”核查、精准识别、数据清洗、信息系统维护及贫困户补充建档等工作,保证了贫困户信息准确无误,贫困对象实现了由“基本准确”到“比较精准”的转变,为精准扶贫提供了重要依据。
“我们因村因户施策,逐一制定精准化、个性化帮扶方案。”烟台市扶贫办统计考核组负责人时小刚说,按照行政村无集体经济收入、贫困发生率高于3.03%、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8000元的标准,烟台市筛选认定73个市定扶贫工作重点村,安排专门资金,实施产业项目扶持、完善基础设施、强化社会保障、实施结对帮扶,确保2017年省、市两级扶贫工作重点村全部摘帽。
此外,烟台还加强建档立卡,实施贫困人口动态管理,用问题倒逼精准。同时,加强监督,逢举报便检查,遇问题就校对,保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信息准确、能进能出。
产业造血:打造脱贫攻坚的有效路径
“实践表明,贫困地区往往缺乏相应的产业,尤其是没有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因此,烟台市制定了相关产业扶贫政策,大力推进扶贫方式由‘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烟台市扶贫办社会扶贫组负责人任少鹏说。
记者在招远市毕郭镇犁儿埠村看到,依托茂川花生种植合作社,他们流转了1250亩土地建设花生种植基地,与鲁花集团签订购销合同。该村12户贫困户有9户加入合作社,对于3户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村里帮助将其土地托管种植,年内可实现脱贫。烟台还大力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发展观光游、休闲游、体验游、养生游,让贫困群众增加收益。
此外,烟台高度重视电商培训和示范推广,帮助贫困人口借助电商平台摆脱困境。
民生兜底:奠定脱贫攻坚的基本保障
“扶贫不是简单的送钱送物,更要体现一定的人文关怀。民生扶贫恰恰是从群众的生活入手,充满人文关怀的一种扶贫方式。”任少鹏说,烟台市在进行精准扶贫和产业扶贫的同时,加强民生建设,努力做到在促进发展中关注民生,在民生改善中,使群众收入稳步增长,筑牢百姓“安乐窝”,为脱贫攻坚提出基本保障。
烟台十分重视宣传引导,营造互助友善的社会风气。发挥道德教育、村规民约、司法干预等作用;树立道德榜样,引导子女自觉承担赡养义务。
为了关爱老年贫困人口,烟台建立健全多种养老模式。据任少鹏介绍,烟台大力建设农村幸福院、日间照料中心,对子女无能力赡养或无儿无女的贫困人口实行集中供养;推行“邻里互助养老”,政府购买服务,请邻居关心照顾贫困人口。近年来,烟台市还大力实施大病保险、医疗救助、慈善捐助等救助措施,帮扶因病致贫人口尽快康复,确实无法帮扶解决的,通过实施扶贫、低保两线合一,纳入到农村社保进行兜底保障。
上一篇:结构调整布局现代大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