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今年夏收以来,我国南方部分地区洪涝灾害较为严重,夏粮受到病害严重影响,不完善粒超标情况比较突出,加上部分粮地被淹,粮食收成受到较大影响。最近,国家粮食局专门下发紧急通知,要求做好受灾地区的夏粮收购工作,对于受灾地区的超标小麦,不能简单拒收了事。
中国是人口大国,粮食安全问题始终是核心问题,粮食生产是关乎民生的头等大事,丝毫不能马虎。确保粮食收成不能打一点折扣。洪涝灾害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是短期影响,应引起重视;但从长期影响看,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或对粮食生产产生较大影响,对此,更应引起高度重视。
正确处理产业升级
与粮食生产的关系
产业结构升级的目的是实现产业结构高级化,是为了提高一国高附加值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产业结构升级是一国提高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也是一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走向。一般而言,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过程是制造业和服务业占产业结构的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但一国在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容易忽视农业发展,容易忽视粮食安全问题。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没有处理好产业结构升级与粮食生产的关系,有时导致饥荒的产生。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应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上进行。如果牺牲粮食安全,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得不偿失。
其实,如果处理得当,产业结构升级与重视粮食生产并不矛盾。从趋势上看,包括粮食生产在内的农业生产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逐步降低,但产业结构升级可以提高一国资源配置效率和生产率,可以降低粮食生产的投入产出比。当然,这只是指在技术上可以实现,如果在经济战略方面,在制度设计方面,一味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而忽略粮食生产,忽略饥荒问题,是十分危险的。
一个国家产业结构升级必然产生“同比”的资源剩余,应确保其中一部分用于粮食生产,也就是在保证投入粮食生产资源存量的基础上,应在“同比”的资源剩余中确保一定的增量。
美国在处理产业结构升级与粮食生产关系方面的经验值得借鉴。美国在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同时,从未忽视粮食生产。美国经过长期的发展,通过产业结构升级,产业结构得到优化,高技术产业、高附加值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以金融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在产业结构中的地位突出。但是,美国在长期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从未忽视农业生产,一直高度注重粮食安全。像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其产业结构非农业化特征明显,尚不敢怠慢农业生产,尤其是粮食生产,发展中国家在优化产业结构过程中更不应疏忽粮食生产。
实现产业升级与
粮食生产良性发展
中国产业结构升级、优化产业结构的目标是提高高技术产业、高附加值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地位,逐步使其成为主导,但在整个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农业在产业结构中的占比会逐步降低,但同样不能忽视农业生产,不能忽视粮食安全问题。
首先是加快产业融合步伐,提高粮食生产的智能化水平。实现粮食生产的智能化、机械化、自动化是当今世界粮食生产的潮流和趋势。一般而言,人们在对待智能化生产方面,突出其在制造业方面的运用。实际上,在粮食生产方面,同样应该逐步实现智能化。提高粮食生产的智能化水平,重点是引入控制技术、信息技术等,通过产业融合提高粮食生产率。传统的粮食生产方式已经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中国粮食生产已实现了一定程度的机械化、自动化,如播种、插秧、收割等,但智能化程度不高,应该通过实现粮食生产与高科技产业的高度融合,提高粮食生产的智能化水平。
第二,加大制度创新力度,进一步提高粮食生产的市场化程度。国外的历史教训表明,制度创新之后往往产生粮食生产的大问题,甚至引发饥荒问题。1932至1933年,前苏联发生了大范围的饥荒,其中以乌克兰地区的最为严重。乌克兰素有“欧洲粮仓”之美誉,20世纪30年代的大饥荒给乌克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而这场灾祸使我们愕然的不仅仅是自然环境的变幻莫测,更多是它折射出一幅极权制度下的畸形世界,表明制度落后、制度创新不足有时比自然因素对粮食生产产生的伤害更大。像前苏联这种本身就出自落后小农经济的国家,强制实行集体化和国有化的经济体制并没能使农业执政者如愿高效率地发展,反而给农业劳动者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前苏联这方面的教训表明,极权体制下的农业,在经历了这样一系列的改造后,其弊病最终在经济实践中逐渐暴露出来,而使这些缺陷暴露则是层出不穷的粮食危机和大饥荒。应吸取这方面的教训,粮食生产制度创新的关键是进一步提高粮食生产的市场化、国际化程度,以开放的态度,提高粮食交易的市场范围,不仅注重粮食交易的国内市场,还应更大范围、更大规模地参与国际市场,提高中国粮食安全,防范粮食方面的风险。
第三,守住18亿耕地红线长期不能动摇,优化粮食生产的区域结构。有观点指出,中国可以放松18亿耕地这个底线,甚至有观点指出,中国未来粮食主要依赖进口。毫无疑问,这些观点是错误的。中国人口众多是基本国情,主要依赖进口来解决粮食问题,相当于把自己命根子交到别国手中,产生饥荒的可能性就会加大。所以,18亿耕地红线是底线。目前中国国耕地保有量为20.26亿亩,这表明,从目前来看,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的目标顺利完成,为确保粮食生产绝对安全提供了坚实基础和保障。从今后的发展趋势看,守住耕地红线,不仅要保护有效的耕地数量,而且要更加注重质量,做到数量与质量并重。同时,要优化粮食生产的区域结构,防范因洪涝灾害对传统主产粮区歉收对粮食安全产生的冲击。
上一篇:破解乡村治理困局的梁寨探索